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金像摄影家 查看内容

张雷:与死神较量过的战地记者

2019-4-25 11:26/ 发布者: answer/ 查看: 1570/ 评论: 0/原作者: 潘佳琪

  在30多年的军事记者生涯里,他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各类报刊和网站上发表摄影作品13000多幅,100多次获奖,先后出版过《中国99大阅兵》《见证》《中国画卷》《胜利日阅兵》《和平的力量——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等11部摄影作品专辑。他就是第12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张雷。

霓裳之舞  2000年4月22日,空军八·一女子跳伞队在军事跳伞国际邀请赛上进行精彩表演。  张雷 摄



  我是一名军事摄影记者,要时刻做好冲锋一线的准备,记录好基层官兵的工作生活,展示好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
——张雷

  从香港回归到澳门回归;从国庆50周年到60周年大阅兵;从1998年的抗洪救灾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从北京奥运会到海南大阅兵,这些时代的重要节点,都有张雷的身影在现场。作为解放军报社的摄影记者,张雷的相机就是他的武器,取景器是他的瞄准镜,一次次的按动快门就如同一发发的子弹,无比精准地记录着国家的发展历程。

  张雷最初开始接触摄影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摄影是一个新鲜而时尚的玩意儿,令人羡慕又敬畏。上中学时,为了给班里的女同学拍照,张雷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摄影,于是用积攒了两年的零花钱、压岁钱,买了一台价值67元的海鸥4B双镜头照相机。
1989年,张雷光荣参军,在济南军区当过通信兵、报道员,后于1991年考入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毕业后被调入解放军报社当摄影记者。


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盛典  2009年10月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  张雷 摄


告别战位  2005年11月22日,一年一度的老兵退伍时间到了,驻守在渤海深处的内长山要塞区退伍老兵依依不舍告别战位,泪洒军营。  张雷 摄


人称“拼命三郎”

  张雷干起工作来,人人称他为“拼命三郎”。年仅39岁的张雷,全身落下了颈椎病、肩周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腰椎间盘突出、静脉曲张等一堆的职业病。

  《解放军报》总编辑孙晓青回忆道:“1999年澳门回归时,张雷如愿参与前方报道组,澳门面积小,下榻的酒店离庆典会场和驻澳门部队的营房不太远,为了节省经费,报社规定没有特殊情况外出采访不能打车。这可苦了张雷,他背着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出门,早出晚归。刚开始,我没注意,直到有一天发现他走路有点瘸,才知道他的脚掌上打满了血泡。”

  2007年8月,俄罗斯境内举行上合组织六国军事演习。张雷为了获取一手资料,他跟随军列从新疆库尔乐出发,途径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出境。沿途15天吃住在火车上,行程11000公里,到达俄罗斯演习地域。事后张雷说,这一次坐火车真的坐伤了,这一辈子再也不想坐火车了。

  到《解放军报》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以来,张雷几乎跑遍了祖国所有的边防哨所。北至漠河,经历了零下40多度的严寒;南至南沙,沐浴了38度的酷暑;东至鸡鸣三国(中、俄、朝)的“东方第一哨”,在第一缕日出升起的地方采访;西至帕米尔高原的“西陲第一哨”,在最后一抹夕阳落山的地方拍照。这些人迹罕至的哨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那些抢险救灾,军事演习,无论是上天还是下地都留下了他勤奋的身影。

百炼成钢  1999年8月17日,武警北京总队官兵在高温酷暑下进行严格训练,汗流浃背。  张雷 摄



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01年,他参加中国周边大扫描采访活动,首次入藏。原本到拉萨应先适应几天高原反应,但他希望尽快投入采访,仅在拉萨休息了一天就去了海拔4500米的那曲,当晚,因高原反应仅睡了一个小时,次日开始咳嗽发烧。当时那曲军分区司令员王业明见状劝他去拉萨治疗,但张雷说什么也不肯。最后,司令员只好下命令派战士将他送往拉萨治疗。

  “幸亏王司令员有经验,要不我就没命了,因为中途我开始大口吐血,当时只抱着一个信念:任务还没完成,我不能死,只要坚持到拉萨就有救了。”张雷回忆道。果然,命运对张雷是眷顾的。经过十多天的治疗恢复,张雷继续进行了65天的采访拍摄,除了阿里地区外,几乎采访遍了藏区所有的边防部队。

  对于摄影,张雷也不知道是着了什么魔,有大事就想着往前冲,根本不把生死放在心上。

“东海协作——2012”海上联合维权演习  2012年10月19日,“东海协作——2012”海上联合维权演习在钓鱼岛附近某海域拉开帷幕。这是海军舰载直升机在执行营救任务。  张雷 摄


漫天风雪巡逻路  2013年1月18日,驻守在沈阳军区海拔最高的长白山天池哨所官兵,顶风冒雪,巡逻在边防线上。  张雷 摄



  2008年5月12日,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后,张雷主动请缨赴灾区采访。5月24日,他随武警前往汶川县羌族原生态聚居区萝卜寨进行采访。萝卜寨俗称“云端里的街市”,是文化遗产保护地。从汶川到萝卜寨的18公里,由于山体严重塌方,道路全部中断,张雷和救灾部队只能徒步前进。途中,盘山公路被塌方阻断,坡度达85度,大部队只能从陡峭的塌方山体上缓慢爬行,为了方便拍摄,张雷始终走在最前面。没想到遇到山体滑坡,一块直径约25厘米的土块砸到他的身上,滑下山底。

  “如果土块换成石头,我可能就要永远地留在汶川了。”张雷说,“当时真的是惊出了一身冷汗!”

  还有一次,张雷搭乘直升机飞往青川县建设乡,因浓雾大,直升机上下盘旋,寻找云层缝隙前行,即便是在灾区第七次坐直升机的他,此时也紧张起来了,甚至感到害怕。就在快要到达降落点时,由于山区属于峡谷地带,地势复杂,加之山体周围高压线路纵横交错,直升机在空中一再盘旋,无法找到可降落的空地,最后驾驶员果断地将直升机强行迫降在一户农家门前的平地上,才幸免于难。

  在灾区采访20天的时间里,张雷跑遍了汶川、北川等所有重灾区。三进北川县城、汶川映秀镇、唐家山堰塞湖,七乘直升机前往重灾区,共拍摄了3万多张照片。


南海大阅兵  2018年4月12日,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这是辽宁舰航母打击作战群首次接受检阅。  张雷 摄


经验丰富 大胆创新

  张雷说:“军事摄影工作者要带着思考和观察的眼睛去捕捉瞬息万变的历史瞬间。修养决定了你观察事物的态度和角度,军事摄影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要传达一种正能量,又要展示国威、军威。捕捉军事摄影的典型性瞬间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拍摄时机稍纵即逝,需要摄影者熟练掌握军事术语和摄影技能。”

  军事摄影,张雷积累了丰富的拍摄经验。他说:“军事摄影的高潮往往是火炮射击比较精彩,要求动作快。我曾拍过开炮的照片,如果看到炮火再拍就为时已晚了,我是看着指挥员举旗的那一瞬间,就按下了快门。这样,就能拍到生动的炮弹出膛的那一刹那。”

  有一回,张雷在采访澳门回归的宣誓就职仪式,他提前将电脑打开准备好,一拍好宣誓的照片就立刻传输,5分钟传回报社。拍摄神州七号返回舱返回地球时,张雷最早发现,他马上让司机开车猛追,在返回舱落下的第一时间,将航天员出舱的整个过程拍摄下来,而后,用了10分钟将组照传回报社。

  除了经验之谈,张雷的军事摄影代表作《霓裳之舞》《飞天》也同样带给受众视觉表现形式上的创新。《霓裳之舞》反映的是空军八一女子跳伞队七个人的表演,为了主体突出,画面只选了两位跳伞队员,且拍成眼镜的形式,非常之美。北京奥运会期间,张雷站在水立方对面楼顶的至高处拍摄而得花样游泳的照片,把运动员拍成《飞天》一样的仙女,令人如痴如醉。

  罗伯特·卡帕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只有敢于靠近火山的摄影人才能拍摄到火山喷发一霎那的壮观景象。而我的座右铭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张雷如是说。

巨“龙”腾飞,逐梦太空  2012年6月16日,神州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三名航天员顺利发射升空。  张雷 摄


5.12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奋勇抗震救灾。图为等待救援的北川中学学生。  张雷 摄


上合组织六国反恐军演  2007年8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军演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举行。这是中方参演部队攻击恐怖分子营地的情景。  张雷 摄





■ 关于摄影师/Photographer


张 雷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荣获中国新闻奖、解放军新闻奖、解放军摄影艺术奖等多个奖项;

共在报刊发表新闻摄影作品一万三千多幅(组);

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1998年,在长江抗洪抢险新闻摄影报道中,表现突出,被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评选为“优秀新闻摄影记者”光荣称号;

2008年,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摄影报道中,表现突出,被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授予“优秀新闻摄影工作者”称号;

2008年,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新闻摄影报道中,表现突出,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荣誉称号;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摄影报道中表现突出,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