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赛龙舟,让长乐三溪呈现出别样的乡土风情——从村中穿过的溪水,在端午前后的夜间,在璀璨的灯光辉映中,桥上岸边踏歌,碧水清溪中龙舟争渡。那种两岸及桥上人潮如涌、热火朝天的景象,怎一个“闹”字了得? 夜赛龙舟登央视 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长乐三溪这几年的名气的越来越大,因为每年的端午节期间,这里都会举办龙舟赛,龙舟不稀奇,与众不同的是三溪划龙舟是在傍晚以后进入高潮的。2017年,这里的夜赛龙舟还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远近闻名。 三溪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形成夜赛龙舟的风俗。之前,村里的数十条龙舟要到外洋比赛。1985年为了泻洪,政府疏通了河道,龙舟活动即转入内河比赛,因白天忙于农事或其他生计,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夜赛龙舟的风俗。 三溪的唐宋古桥保护得相当完好,桥跨溪流两岸。每逢端午节,夜幕降临,月挂柳梢,波光荡漾的河面上倒映着两岸民居的灯火,四处鼓声咚咚,呐喊声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南溪两岸的五座桥上挤满了热情的观众,大家争相观看精彩的龙舟赛。船来舟往中,加油声、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这样的场景,在国内是难得一见的。 文脉绵延论古今 三溪地灵人杰,据《长乐县志》记载:唐朝初期即有乡人居住,廖、董二姓是当时的主要居民。唐中期迁入了陈姓和潘姓,再而后,林、蒋、李、庄、杨等18姓共同耕耘着这块沃土。1999年,三溪荣获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爱想闲,嫁到三溪石门前。水碓米,柴对行,担水门前溪,快活水头田。”这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老民歌,尽管“水碓米,柴对行,担水门前溪”的年代已成历史。三溪的山写不尽,三溪的水写不完。这里每寸土地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溪村的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理学、宗族、商贾等多元文化于“三川汇聚、两山环抱”的山川形胜中融合共生,孕育了其独特的夜渡龙舟、游神、崇儒尊孔祭师等传统习俗,留下了寺庙、祠堂、书院、古桥、摩崖石刻等丰富多样的历史遗存,村中夹河而筑的明清古建鳞次栉比,顺河延展的“非”字型街巷系统四通八达,“以祠为核、以水为界”构筑的片状聚落布局模式与宗族分布状况高度契合,是研究福州地区传统山水村落的典型样本。 宋时,三溪的经济文化相当发达,宋状元、宰相郑性之,签书枢密事高应松,监察御史潘文卿,太守潘斌,理学宗师朱熹等,或传学或游观或就学于此地。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公元1189年),潘氏子弟授业于朱熹,受其影响,连中进士者有10名。早在北宋祥符元年(1008年)潘循、潘衢兄弟同登进士;从第四代到第七代,曾出5个中丞,故有“二难进士,四叶中丞”之誉。在宋朝,仅潘姓一族就有59人考中进士。福建省当代著名书画家潘主兰也是三溪人。 三溪现居人口1.3万余人,迁居美国等海外人口3000余人,是著名的侨乡。 千年古桥故事多 三溪是一个原生态的村落,没有太多的商业气息。桥还是百年前的桥,人已换了一代代的记忆,轻轻的走在石板路上,慢慢走进古镇的往事。 三溪村有唐、宋、明古桥28座,现存26座,宋代的最多。其中南北双溪有唐宋石桥11座,分别为唐代的大桥,五代的龙桥,宋代的首桥、平桥、小桥、当桥、下桥、桥亭桥、塘仔桥,明代的佛厝桥、祠堂桥。具有代表性的首桥坐落于三溪之首,故名。首桥边千年古榕下有10块明清时期留下的历代修桥功德碑,碑上还刻有水利公约。斑驳的文字诉说了经年沧桑,弥漫着古老气息。伫读桥与碑铭,可知当年建桥修桥的艰辛,让人感受了三溪自古沉稳的文脉,源远流长的根系。 在众多的古桥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鼎溪枢纽之处的唐代大桥,由16条桥梁石架成,每块条石重6吨~8吨,桥面长43米,宽2.4米,石板上有“宋宣和己巳、宋咸淳己巳秋重修”的刻字,是研究古代桥梁建筑的珍贵文物。桥东头有一棵千年古榕,平伸向溪中,堪称奇观。龙桥,由2个桥墩,9条大石梁组成。据桥梁石刻记载:营田陈居(宋进士)和当阳寺主持、瑞峰院僧净远及海月,还有甘泉寺僧同修此桥。下桥,有2个桥墩,13条石大梁,由营田陈九世、陈景述(宋进士)等筹建。桥旁立着“二难碑”。宋大中祥符元年,三溪潘徵循、潘衢兄弟同登姚晔榜甲科进士,美称“二难”,兄弟二人立下此碑。古桥的兴建,其过程是艰辛的,由潘铁宏、林达等创建的平桥建于宋淳熙戊申至癸丑年间,历时六载才完成。 几百年的岁月,小石狮依然守护着石桥,只是磨平了棱角。这些古老的石桥,现在还在发挥着沟通两岸的作用,三溪人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还是很值得赞颂的。 青山绿水总关情 三溪村位于吴航十二景之一“屏嶂铺霞”所在的屏山脚下,屏山高不过百米,但登山途中景观美不胜收。山上大小岩石千姿百态,如猴头、猪首、母鸡下蛋、五蛇聚会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山腰有一个“皈愚洞”,由三块岩石顶托一块长25米、宽6米的巨石构成,周围古树参天,是村民避暑纳凉的好去处。附近还有“九仙洞”,天成石门供人出入,十几平方米的方形岩洞内供奉着“九仙君”,不少香客从老远跑到这个洞里“祈梦”。山巅巨岩有一深不见底的“天龙井”,传说一只小牛伸头向洞中喝水,不慎跌入井中不见,次日,人们在海边发现了它的尸体。 站在山顶平坦宽阔的“龙背”上极目远眺,大海与蓝天相接,烟波浩渺,北至长乐国际机场南至牛角山,长乐南乡一带的村落尽收眼底,足令游客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三溪村的美丽风光吸引了无数名宦雅士前来游览,留下众多吟咏三溪景色的佳作名篇,艺术水准很高的摩崖石刻比比皆是,成为三溪瑰丽的人文景观。村北柏山的仙字岩为上下两块巨岩重叠而成,上面一块刻有“钓鳌”两字楷书,每字80厘米见方;下面一块刻有“庆历丁亥秋,飓风起,余涉是山巅,观海波也,才翁题”,篆书。才翁姓苏名舜元,时任福建观察使,著名书法家。巨岩右方还有两首五言律诗篆书,记述宋时当地“飓风掀涨海,淠卤灌低原”和海啸灾情,分别为宋熙宁年间福州知府兼转运使张徽和福建转运判官蒋之奇题。这些摩崖石刻为研究宋代篆书风格和长乐的历史地理变迁提供了珍贵资料。 植柱庙、朝元观、鹫岭祠等始建于宋代的寺庙亭阁,依山傍岩,错落有致。最早也是最大的是唐咸通六年(公元878年)所建的当阳寺,虽因战乱圮毁,但遗址尚存巨大的石柱石槽等建筑材料。三溪宗教寺庙的文化主旨及以惩恶扬善为主题的传说故事,让游客在明山秀水中感受至善至美的人性。紫阳阁(俗称朱子祠)旁有株墨竹,相传是朱熹的残墨泼在竹上染成黑色,千百年来这株神奇的墨竹依然挺拔茁壮。 “水羡三溪好,山尤胜景多”。好山好水好人家,历史文化名村三溪等待更多的人前来寻古采风、游览度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