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摄影目的地 查看内容

石狮蚶江镇 古今忆峥嵘

2020-2-22 11:17/ 发布者: answer/ 查看: 2118/ 评论: 0

  蚶江位于福建省石狮市北部,国家一类口岸,拥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宋代六胜塔、唐代林銮渡)。宋元时期是“光明之城”“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泉州)的门户,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蚶江海上泼水节  陈国任 摄


  蚶江古镇历史悠久,位于泉州湾南岸。

  早在宋代,蚶江就已是居民稠密、帆船过往频繁的港口,元代时海上贸易空前繁荣。

  蚶江,是光明之城,东方第一大港刺桐的门户、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鹿港对渡始于1784年,清朝在这里设立对渡的港口,并在蚶江设立海防官署,海防官署管辖的范围就是现在的泉州地区,与台湾对渡所有的船只都要从这里出入。

  追忆蚶江古镇逝去的鼎盛岁月,我们找到了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候鸟归来  张加陛 摄



林銮渡与再借亭

  在石狮蚶江石湖西南侧,有一座巨石砌成、引堤三十丈、宽九尺、高一丈五尺的古渡头,名叫林銮渡,又名“通济桥”。

  这里曾经千帆竞发,梯航万国。在中外海上贸易空前繁荣的年代,它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港口。

  古老的码头驻立在茫茫的大海上,与天然的岩石紧紧相依,巨大的石块排列井然有序,坚实而牢固,上面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航海人的足迹。

  据历史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舰队启航前就是停靠在这里。1949年以后,在渡口的淤泥中发现郑和船队遗留的“铁锚儿”。如今,它被带到“海交馆”收藏,成为见证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文物。

  在林銮渡的不远处,有一座饱经风霜的亭子,名为再借亭。

  “再借亭”为四平柱平顶拱形石亭。它是明代蚶江一带军民纪念“按察御史曾樱”而建立的。“再借亭”三字及碑记是明代大学士、书法家张瑞图所书。

  曾樱在任期间,廉洁奉公,精心治理,广开海运,“巨舰出海”,让居民下海贸易;强化海防,让百姓安居乐业,使兴泉道一派生机繁荣。


古渡飞虹  陈明星 摄


今夕海丝  陈礼村 摄



六胜塔照亮海丝之路

  然而最能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还要属六胜塔。

  在蚶江镇石湖的金钗山上,屹立一座雄伟壮观的塔,堪称世界航海史的一绝——六胜塔。

  此塔是花岗岩仿木阁楼式结构,八角五层,坐北朝南,底周围47米,高36.06米,雕刻精美,雄伟壮丽。

  六胜塔的名称据说是从佛教“六胜缘”而来的,至南宋景炎二年,该塔遭受元军毁坏。相传,1276年,南宋端宗被拥立于福州,受元军所逼,流亡闽南,又为蒲寿庚所阻,进泉州城未遂,一度避居石湖,在此建行宫,后由石湖出海,死于广东。石湖遭元军洗劫,六胜塔亦未能幸免。我们今天看的塔,则是元顺帝至元二年蚶江富商凌恢甫重建的。

  今天,它在我们心中仍然是那么神圣。它引领那个时代的人们远洋打拼,成为这个城市独有的风景。

  六胜塔下的蚶江、石湖在古代为泉州重要外港,屹立海滨,是当时海外交通繁荣的历史见证。根据传说,当年这里有18个渡口,停泊着亚非各国番舶近百艘,海路交通盛极一时。清初,这里又成为大陆与台湾对渡的中心码头。

  六胜塔饱经风霜800多年,犹如一枝擎天红烛,放射着光芒,照亮海上“丝绸之路”,为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引航开道,指引着海峡两岸同胞的亲密往来。当人们缓登塔顶,可以俯瞰浩瀚海峡和往来穿梭的舟楫。

六胜塔公园  王世民 摄


代天巡游  刘俊华 摄


多元文化融合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之时的文化交流是历史上最为开放自由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

  昨日的六胜塔为古人航行指明了方向,今日的它如日月齐明指引着石狮人民的进取方向,这种“爱拼敢赢、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蕴含的竞争、进取、冒险、创造的精神。拼搏竞争,敢字当头,不畏天不畏地,敢闯、敢试、敢冒险。当年他们跨海出洋,开辟了数十条通向五洲四海的海上通道,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港口城市经济的繁荣、文化的繁荣正是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并吸收域外文明的成果。域外的艺术、宗教、习俗等文化都被溶化到中国社会中。

  经过数百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传播,闽南地方文化体系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一种奇特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各类宗教不断地碰撞却为什么能够在闽南各行其是,相安共处呢?

  佛教、道教、儒家三大宗教的神灵互补共生,这也体现了海上文化交流给我们带来本地区的特色——兼容性。和谐共融,共进发展。

  蚶江兴建了众多宗教寺庙,仅一个村就有九馆十宫之称。

  在东岳庙中,就供奉着东岳大帝、观音大士、文昌帝君三位神灵。

  被誉为“海峡保护神”的五王府奉祀“答王爷”等五位神祇及“金再兴”王爷船,吸引大批台湾信士前来进香朝拜。


端午捉鸭  许保全 摄


激战蚶江  许文山 摄


蛟龙腾海闹端午  黄国炎 摄



海上泼水节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一千多年后,蚶江古镇呈现出一片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

  蚶江的南音,源远流长。沿用隋唐雅乐的音阶、乐曲结构,吸取唐大曲的特点,又融入昆腔、闽南歌谣等,予以南音化,混合而成这一富有闽南乡土气息,又显示其东方古曲音乐绚烂色彩的独特风格。这一古老而极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奇葩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至今经久不衰。

  说到灯谜,也让人不得不联想到蚶江。

  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成立了闽省最早的灯谜社团之一的“谈虎楼”。经常于节庆之时,悬谜开猜,与台湾、厦门等地进行谜艺交流。蚶江谜人广泛不断地开展活动,推动了本土谜事的发展,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蚶江镇溪前村舞狮队以表演文狮而蜚声海内外,并应邀到香港、澳门等地表演。

  然而在蚶江最著名的民俗活动还属海上泼水节。

  “云南陆地泼水,蚶江海上泼水”,是早已闻名于世的传统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原汉人南徙开发八闽,带来了中原纪念屈原的端午风俗,与闽越族的“龙子节”揉合在一起,形成八闽传统的端午趣俗。

  石狮市蚶江端午节更具有独特的风俗。明清时期,蚶江曾为泉州总口,与台湾鹿港对渡。每逢端午节,两地人民身披盛装,同江竞舟泼水,情谊交融,逐渐形成全国乃至世界仅此一绝的习俗。

  端午节这一天,蚶江古渡人声鼎沸,四面八方的人流涌向海滨。只见百舸在泉州湾竞渡穿梭,人们用各种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热闹红火。人们视此水为“吉祥水”“幸福水”,要让这圣水情雨淋透,以图吉祥、幸福、兴旺……

  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倡导下,早已消失多年的蚶江端午海上泼水节又复兴起来。年年举行,越泼越旺,不仅女性也上船,连四邻渔村也纷纷驶舟参与,大大提高了文化古镇蚶江的声誉,促进了侨乡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通过泼水活动,增强了两岸同胞的来往与情谊。台胞们纷至沓来寻根、谒祖、交流、投资……如泼水节的热潮,一浪高一浪!

  纵观古镇蚶江,历史文化悠久,传承下来的风土人情更赋予了这个时代几分魅力。过去的一切虽已成为渐行渐远的历史,但是留给后人的却是一笔厚重的财富。

古港新潮  黄少煌 摄


“王爷船”祭拜仪式  刘俊华 摄


雄风  陈志勇 摄


海丝起点第一座航标——六胜塔  苏德辉 摄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