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我与影像 查看内容

杨勇:用影像记录城市记忆

2024-12-26 14:32/ 发布者: answer/ 查看: 112/ 评论: 0

  编者按:中国摄影金像奖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2024年11月23日,备受摄影界瞩目的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名单在河南三门峡揭晓,来自纪实摄影、艺术摄影和商业摄影三大类别的20位摄影师获此殊荣,福建摄影家杨勇荣获本届纪实摄影类金像奖,这是自1989年第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以来,福建摄影家第七次夺得中国摄影界最高荣誉,也是首次荣获金像奖纪实摄影类奖项。

  杨勇,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航空(无人机)摄影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福建省百花文艺奖、福建摄影金像奖,连续三年获得“福建省杰出摄影家”称号。作品多次在全国摄影展及福建省摄影展入选获奖。出版有个人摄影作品集《一个人的闽江》《倒立的虚影》等。


百年船政 向海图强——跨越三个世纪的强国奋斗史

各型船舶正在马尾造船厂有条不紊地建造,2011年。


  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国近代史。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仁人志士们开始寻求民族的救亡、振兴之路。1866年,在闽江之畔,马限山旁,左宗棠、沈葆桢承林则徐“建设强大海防”之志而创建的福建船政,正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自强之道的重要实践产物,承载着追赶世界、捍卫海权的梦想。
  船政首开变革风气,“辟中华未有之奇,裕滨海自强之本”,短短几年时间,便成为近代远东规模最大、科技能力最强的造船产业基地,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数十个的“第一”:建成了中国最早的千吨级蒸汽动力军舰“万年清”号、亚洲国家第一艘自造巡洋舰“扬武”号、中国第一艘全金属结构军舰“开济”号、亚洲第一艘自造大型装甲舰“平远”号、中国第一艘自造大型客船“宁绍”号,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甲型一号”水上教练机……

电焊工正在进行分段电焊作业,2011年。


工人正在进行船舶机舱分段施工,2011年。


  福建船政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基地,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近代教育的重要起点。船政全面引入西式教育,开办船政学堂,前学堂由法国人教授船舰制造,后学堂由英国人教授舰船驾驶,各科目所用教材皆从西方引进,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和舰船制造学校。船政学堂开中国新式教育之先河,第一次以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学生,组建中国第一支舰队,创办中国第一个官办船厂,创建中国第一家正规飞机制造厂,创办中国第一所飞潜学校……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中国近现代人物——民族英雄邓世昌、启蒙思想家严复、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外交家陈季同……在甲午海战中,邓世昌与他的船政同学更是用热血写下“船政一校一级而大战日本一国”的悲壮史诗。随着船政学堂的教学人才辗转迁移,教育模式也传播到天津、烟台、南京、广州等地,衍生出了近代一座座著名的海军学校。
  千秋伟业,百年风华,150多年后的今天,船政人依旧奋战在中国造船第一线。全球最大的敞口集装箱船、第一艘国产载人潜水器支持保障母船、国内领先的7500车位汽车滚装船……船政人正牢记嘱托,着眼高精尖,奋力推进海工装备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他们不仅是现代巨轮的建造者,更是中国海洋强国梦想的实践者。
  百年船政,临水扬帆,浪卷沧桑,再创辉煌。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新时代的船政人正弘扬“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沿着先贤开辟的民族振兴之路奋勇前进,书写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新篇章。

马尾造船厂旧厂区,自1866年起这里就是船政的核心区,2011年。


夜幕降临,工人们仍在加班,2022年。


休息的工人们,2011年。


一脸粉尘的打磨工人,2011年。


电焊工正在进行船舶分段焊接施工,构件上用粉笔写着质检意见,2022年。


船政绘事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

福建船政保留下来的绘事院、轮机厂、铁胁厂等建筑,是国内保存最好、体系最完整的近代工业文化遗产。


福建船政二号船坞,2011年。

二号船坞筑成于1861年,原为英商天裕船坞,1913年被船政局购得,几经兴废,现可容纳2万吨级船舶,至今仍为马尾造船重要生产设施。


码管室的工人正在清理干船坞滑道,为新船下水做准备,2011年。


下班的工人走下作业平台,2011年。


一名工人走过海上升压站基础导管架旁,2022年。该导管架为海上风电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高66米,重3025吨,为马尾造船近年来建造的尺寸最大、重量最重的海上升压站导管架基础。


电焊工人在吸力式导管架内进行整体装焊施工,2022年。


全电推进大型溢油回收船“德旭”轮正在坞内建造,2022年。该船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可有效实施海上溢油回收、应急抢险打捞等作业,担负着我国北方海域海洋环境救助职责。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文物展示魔屏,让馆藏文物“动起来”,2024年。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近千件,来源以船政后裔和老海军人士捐赠为主。


孩子们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3D立体屏幕前感受船政历史,畅想未来,2024年。


人民海军两艘主力战舰——资阳舰、宣城舰靠泊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2024年海军节舰艇开放活动。




闽水泱泱 隽永成诗——十二年闽江影像志

  闽之山何苍苍,闽之水何泱泱。闽江,是福州的母亲河,她从万山丛沓中走来,进入福州城前一分为二,北支称白龙江,南支为乌龙江,一江春水,造就四岸繁华。闽江见证着福州城千年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海内外十邑乡亲的乡愁,更记录着我们共同的时代记忆。
  悠悠闽江哺育了我,闽都文化滋养了我。这组专题作品创作时间跨度12年,12年里,我沿江徒步往返了一遍又一遍,走过江上每一段堤岸、每一个渡口,每一座桥梁。在我眼里,闽江是如此温情、生动、美妙。我试图串起“两江四岸”的时代变迁和人生百态,浓渲淡染,呈现一轴动静观照的世情图,表达我对这条母亲河的深情。

一个游泳爱好者从远处游来,登上龙舟,又纵身跃入江中,福州南江滨,2012年。


一位少女在等着去对岸的轮渡,福州马尾前街码头,2012年。


住在闽江边的老人,福州马尾旧镇,2017年。



  12年的时光更迭,我看到了时间的跨越,时代的变迁,闽江沿岸的人们在变化中坚守,在坚守中前进,在前进中续写着海纳百川的城市传奇。于我而言,如何用凝练的镜头语言去展现这个伟大时代的图景,充满了挑战与期待。我会继续记录下去,用影像讲好闽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闽江上的渔民,福州,2012年。


渡船上的女子,福州,2012年。


站在江边若有心事的女孩儿,福州湾边,2012年。


两个路人趁江水退潮,牵着手小心翼翼蹚水回到岸边,福州洪塘,2017年。


在江边健身的男子,福州,2017年。


划龙舟的人们,福州龙祥岛,2015年。


“福”字雕塑下的一家三口,福州东江滨公园,2015年。


青年人在江边的足球场训练,福州乌龙江畔,2017年。


市民在江边的草地上露营,福州闽侯,2023年。


纳凉的人们在江边欣赏灯光秀,福州南江滨西大道,2021年。 


  为人类制造视觉文物,为时代留存影像史料,是新时代摄影家的使命和担当。杨勇的镜头展示了横跨3个世纪的马尾船厂在新时代的新面貌,以一幅幅深刻、沉雄、健拔、刚劲的影像,描绘着百年船政、向海图强的生动画卷。闽水泱泱,隽永成诗。杨勇以12年的坚守,见证着一个城市的时光更迭,书写着人们在迁变中续写传奇的奋斗历程。

——本届金像奖评委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