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香江风情,也许单凭记忆,未能留得住画面。但摄影大师何藩所摄下香港的芸芸众生、后巷街角,却从未因记忆而淡化。 日暮途远 何藩 摄 按下快门,捕捉香江风情,凝住世态人情,此关键一刻往往成为永恒。著名摄影师及导演何藩(Fan Ho)利用镜头细诉出旧香港的市井世态、自然面貌和后巷街角。 何藩,1931年生于上海,自14岁时获父亲送赠一部Rolleiflex双镜头相机开始,便与摄影结下不解缘。他于1949年移居香港后,开始在香港不同地点拍下当时的社会百态,包括旧中环的大街小巷、街市及小摊档等。他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拍摄出许多令人赞叹的作品,不少至今仍然是老香港旧照的经典之作。在1958年至1965年间,他更曾八度获美国摄影学会评为“世界摄影十杰”之一。 何藩曾言:“每一张作品都是一个小窗子,透过它来看出作者眼中所见的人生世界”,因而这些影像不仅是摄影师手中的作品,更是其亲眼所见的珍藏记忆。作品呈现出半世纪前维多利亚港上的泛舟船夫,中环街市的熙来攘往,勾勒出老香港大街小巷的生活百态。而面对这些已消逝的香港面貌,何藩将其送给这一代的香港人们,缅怀那些曾经的流金岁月。 何藩拍照的时间,几乎都在很早的清晨,和日落光线倾斜的傍晚,所以会有明显的阴影和高反差的对比度。 照片中经常使用的元素,有阴影,雾气,建筑背景和出神入化的侧逆光,还有他被称为“东方布列松”的“决定性的时刻”。他会等待,等待被摄的人或物进入自己期待的那一瞬间,然后按下快门,心满意足的离开。 而何藩自己则在采访中笑称:“我可不敢高攀布列松,虽然他和我的遭遇几乎一样。”两位惺惺相惜的大师,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共同着迷于取景框中定格的那一个永恒的时刻。 何藩还是个电影迷,也许因为拍照久了,自然会有导演梦的缘故。1961年,他加入了当时香港的邵氏电影公司,初做场记,后任演员,但多数是配角。出演过《不了情》《西游记》等港片。只可惜,为了生计和当时的电影票房,何藩拍过许多并不是自己想拍的电影,对此也一直耿耿于怀,遗憾曾为这五斗米折腰。 直到1995年退休,为了家人的名誉和更好的生活,他们全家移居美国。但他说:“对于摄影,我却一直从未妥协过”。 是的,何藩对摄影的热爱,可谓用尽了他一切的才华和心力。年老时,他回顾自己在夕阳西下的中环街市拍摄的情形时,动容的感慨那些天天背着相机,精力旺盛创作的岁月。 何藩称,自己最为喜欢照片之一是《日暮途远》,他说自己当时感受到,北周文人庾信《哀江南赋》中那种“日暮途远,人间何世”的意境。于是拍下这张照片,经过50年的考验,仍是他心中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他这样解释道:“海边、街上没有什么人,只有一个三轮车夫推着车,很疲乏地推着车回家,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前途茫茫,不晓得明天三餐怎么样,都不晓得后面的白浪,好似十分安静又苍凉的世界有一种庄严感,只剩下白浪拍岸的声音。” 似乎这张照片,也预示着他人生的某种境遇吧。移居美国后,60多岁的何藩并没有拍摄关于美国的任何景观。反而,他拿出曾经几十年前的底片,开始整理并重新创作。 不知是香港成就了何藩,还是何藩留下了香港。他常常念叨着那个永远回不去,记忆中鲜活的香港;那个年轻奋斗、拼搏、繁忙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时代。 在他的瞳孔中,似乎仍存留着清晨微微浮现的晨光,照在昔日香港拥挤的石板路上;远处拉车的车夫,在这蒸腾的雾气中,开始了一天的奔波。 地下通道里调侃的妇女们,嬉笑着,走过何藩镜头下无与伦比的光线。一个孩童从左侧望着镜头,疑惑着,仿佛在说:你在拍什么…… 何藩拍摄的影像不禁让观众反思时代的变迁,还有回想香港独有的狮子山精神,何藩在西九M+访问时曾说:“住在半山麦当劳道时,还没有地铁,于是手执相机,一路沿半山走下去、摄下去。我看见了横行窄巷,烟雾迷离,草根阶层,弱势社群;看见了他们如何拼搏求存,挣扎奋斗。”香港苏富比美术馆的馆长说:“很难抗拒沉浸在图片中并思考当时的生活。他们浪漫而浪漫。从诗意上讲,也许您将有一段时光游历香港。” 谁最乖 何藩 摄 五个孩子 何藩 摄 等妈妈 何藩 摄 湾仔回忆 何藩 摄 街头日记 何藩 摄 工匠大师 何藩 摄 各自生计 何藩 摄 稳 何藩 摄 对面 何藩 摄 背靠背 何藩 摄 人生的舞台 何藩 摄 划船的长辫子女人 何藩 摄 神秘的小巷 何藩 摄 学习的小女孩 何藩 摄 你卖,我买 何藩 摄 开门七件事 何藩 摄 街头厨房 何藩 摄 ■ 关于摄影师/Photographer 何藩(1933年-2016年) 出生于上海,1949年迁居香港,国际知名摄影家、电影演员及导演。1958年,他以新派摄影手法,打破墨守成规的传统风格,在1958年至1965年间,连续赢得八届由美国摄影学会所举办之世界摄影十杰的荣衔。著有《街头摄影丛谈》及《现代摄影欣赏》诸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