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专题 查看内容

舞台

2020-6-22 16:24/ 发布者: answer/ 查看: 917/ 评论: 0

  舞台摄影,难就难在“光”与“动”,光线明暗不定,人物也基本处于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拍摄者具备过硬的拍摄技术和艺术处理功底,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构图,并迅速按下快门。

选好拍摄位置与视角

  到剧场或广场拍舞台照,首先要选好拍摄位置和视角。一般来讲,找偏一点的位置拍出来的效果好,且不会妨碍观众。视角的高低也很重要,视角太高,拍出来的人物会变形;视角低了看不见人物的脚(拍局部或特写另当别论),以能看到舞台的台面为好。

  初学者往往喜欢找剧场正中的位置来拍摄,以为这样可以拍到人物的正面和完整的舞台场面。结果,拍出来的人物肢体造型呆板,灯光造型平淡,画面效果会流于一般。这是因为,通常舞台灯光的布局是正面光较强,这种正面光会减弱人物的素描关系,人物造型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会被淡化,光影效果也平淡。

  选择偏一点的角度来拍摄,人物有正面光、侧面光和逆光的组合,再加上各种不同色彩光源的丰富,画面的层次感和光影效果自然都会体现出来,尤其是空间的流动感会增强。



妆点人生  周瑷 摄

点评:作品构思新颖,图中有图,镜中有人,抓拍人物神态逼真,但在画面处理上有些杂乱,分散了对主体的关注。


戏台人生  赵马峰 摄

点评:拍舞台,大多数的摄影师关注的是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而这幅作品,作者慧眼独具,把镜头转到了后台,时逢磅礴大雨形成的雨帘,增加了后台的神秘感,右上方斜对角构图的幕布,增强了乡村舞台的特色,突出了候台的演员,给人百看不厌感觉。




尽量稳定相机

  要拍好舞台照,相机的稳定性很重要。通常拍舞台照,快门速度往往要控制在1/60秒上下,这样做是为了让该动的动起来、该静的静下去,使拍出来的照片既有清晰的主体形象,又使画面具有流动感。要达到这些目的,l/60秒上下(尤其是1/60秒以下)的快门速度,相机的稳定性显然不能忽视。

  另一个因素,因为要达到使画面具有虚实变化的效果,往往要将光圈尽量放大,这样做会导致景深缩短,相机稍有晃动,画面的清晰度会受到影响。因此,借助三脚架或独脚架来增加相机的稳定性就显得相当关键。


不要借助闪光灯进行曝光

  舞台摄影从过去单纯的记录型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创作型,这个变化也就是舞台摄影从实用性转向艺术性的过程。借助闪光灯进行拍摄,无非是想将画面拍得更清楚。这样做的后果是,闪光灯的光线冲淡了舞台特有的灯光和色彩效果,甚至会使舞台效果完全失去。而这些效果恰恰是舞台照片的精华所在。

  因此,严格地讲,拍摄舞台照是不宜使用闪光灯的。当然,有的时候因舞台光线太弱,或仅为了拍剧照留念,也可使用闪光灯,但拍出的照片肯定会失去舞台效果。


台上台下  吴文婷 摄

点评:泉州提线木偶,是一门古老的地方传统艺术。作者抓拍到泉州提线木偶演出经典场面,木偶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对称平稳的构图为画面带来了形式感和趣味性。


武安傩戏捉黄鬼  王振军 摄

点评:武安傩戏捉黄鬼是一种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活动。作者捕捉到人物在浓烟中的形体动作瞬间及部分的围观人群,主题明确。



设定恰当的光圈很重要

  光圈作为控制景深的一种手段,在舞台摄影中也颇有学问。运用得恰当,拍出来的照片会有较好的效果。在现场拍摄中,相机与舞台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舞台本身有一个深度,两者加起来一般都在10米以上。如果不采用大光圈,拍出来的画面就会前后一览无余,缺乏主次感,更谈不上虚实变化。尤其在非剧场(如体育场馆、广场等)拍舞台照,大多背景(天幕)较简易,若将背景清晰地摄入画面,势必会影响到照片的整体效果。

  采用放大光圈的方法来控制景深,就可以将背景虚化。虚化后的背景更加突出了前面的主体,且背景虚化后朦胧的效果更有一种形式上的美感。即便在正式的剧场拍舞台照,光圈的恰当运用也很重要。因为快门速度控制在1/60秒左右的情况下,光圈要随着舞台光线的强弱变化而进行调节,这种调节既要适应因舞台上人物运动的速度而确定的快门速度,又要顾及因光圈的大小而产生的不同景深效果。光圈设得过大,可能会欠曝;光圈过小,又可使景深有效范围太长,虚化不了背景。

  拍舞台照需开大光圈,这已是共识。但到底该开多大的光圈才合适,应根据实际拍摄需要而定,光圈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效果。


青春律动  陈昌照 摄

点评:作者采用光圈优先模式,应用慢门技巧拉爆拍摄,达到了动静对比、虚实对比、突出主题冲击力强的效果。但手动设置白平衡不准确,有点偏色。



戏曲的拍摄特点

  戏曲有多种不同的剧种,如京剧、昆剧、越剧、沪剧、川剧等。传统戏曲的表演往往具有一定的程式化,老生、小生、花旦、丑角等都有各自动作特点,连走路也有不同步法。戏曲的特点是以手、眼、身、法、步配合唱腔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活动,因而在拍摄时应注意这些细节的表现。

  戏曲演员的某些动作都与音乐的旋律相配合,因此,注意聆听锣鼓点的节奏,有助于掌握表演的规律和剧情的进展,便于抓取精彩的瞬间。戏曲演员在大段演唱时,往往在台上有反复的动作表演,这时对抓取富有表现的瞬间又有较多的机会。有些戏曲有不少跌打翻腾、斤头连串、刀枪飞舞的表演,对这些急速的动作,一要注意合适的快门速度,二要多拍,其原因与拍摄快速旋转的舞姿类同。

  传统戏曲还具有服饰讲究、别具一格的特点,化妆也以重彩浓抹为主,善恶脸谱化,这些都是值得突出表现的内容。现代戏曲的表演就没有传统戏那种程式化规定,拍摄特点有些类同于话剧。话剧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表现题材绝大多数是现代的。话剧对布景、道具、灯光较讲究,因而应注意结合场景的表现,使布景、道具与主体人物相辅相成。

  歌剧以唱为主,拍摄歌剧就应抓住“唱”来表现典型情节。此外,歌剧的舞台灯光强弱往往变化较大。且多彩色灯光,这就要求拍摄者注意及时调整曝光量,并留神有色灯光对拍摄彩色片的影响。

闹春  陈秀玉 摄

点评:新闻纪实类摄影,侧重于画面拍摄了什么,讲了什么事情。作者拍摄了人山人海的群众观看演出的震撼场面,反映宁德霍童线狮有着众多的民间“粉丝”,但画质一般,曝光组合不是最佳。


鼓舞  祁如璋 摄

点评:标题加分,让人感到鼓声阵阵,催人奋进。这样的民俗表演充满激情,人物形体动作,脸部表情抓拍到位,节奏感强,生动有趣,顶光照射,增加神秘感,遗憾的是画面空间有些局促。


戏前  黄培圣 摄

点评:不少摄影人喜欢聚焦戏前拍摄,以此展现更深刻的内容。作者拍摄的画面中包含着多个的层次,近处是一个体现农村气息特点的框架式结构,视线聚焦处是古装戏几个人物富有动感的形态等,发掘出更丰富内容。


水榭戏台  王昌庶 摄

点评:选择和确定拍摄角度是摄影师的重点工作,作者选择的拍摄高度、拍摄方向和拍摄距离较好,反映了福州民俗特色古建筑艺术风格。但是,暗部细节不明显,背景稍杂乱分散了对主体的关注。


行为艺术  苏伟佳 摄

点评:在弱光的环境下,作者依托身旁的固定物慢门拍摄,用同一角度拍摄静态的、动态的拼图重叠,画面表现出形体之美、动作之美,青春之美,形成了一种别样的视觉震撼,但画面留黑太多。


四季情韵  周岱 摄

点评:作者以高速快门抓拍到这个舞台精彩场景,色彩亮丽,富有时代特征的背景,表演特点鲜明,曝光准确,呈现出戏曲人物的灵动与韵味。


“龙”进家祠  叶木楼 摄

点评:民俗是很多摄影爱好者喜闻乐见的一种题材。这幅作品,抓拍了与众不同的舞龙戏珠场面,生动活泼,美中不足的是画面主要人物脸部遮挡,摄影人进入镜头。


雀之鸣  陈盛科 摄

点评:作者记录了舞台表演的美丽瞬间,画面构图巧妙,一束束灯光直射舞台,呈现了鸟笼倒影,加上悬挂鸟笼犹如串串灯笼,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和意境。但人物的点缀作用不够明显。


乐来启舞  王单绮 摄

点评:艺术摄影作品求美、求新、求形式多样。作者在校园抓拍舞台表演,后期做些处理和创意组合,让芭蕾舞的动感与乐谱的曲线相呼应,形式感强,乐谱曲线美,突出艺术融入生活的主题思想。


舞动旋律  黄炳国 摄

点评:摄影就是用光的艺术,光影的不断变化可以给予人物新的活力。作者把握了在弱光条件下的慢门拍摄技巧,用光恰到好处,形成虚实对比、动静结合的效果,更加突显人物的形态美。



■ 点评嘉宾


张勇

福州市鼓楼区摄影家协会主席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福州代表处副首席代表

中国海洋摄影协会福建分会副主席

获第六届福建摄影金像奖组织奖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