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红灯的路人,穿着彩色雨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正在建设的杨浦大桥 苏州河上的居民 1993年,英国摄影师斯图尔特·富兰克林接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委托,来到上海记录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的剧变。 “我在上海拍摄了3个多月。对不了解中国变化的美国人来说,他们对中国最后的印象还停留在每个人都穿着一模一样的中山装,满街都是自行车。所以去拍摄新的上海,是一个大的报道,封面故事。” 就在他来的一年前,1992年邓小平1月31日-2月20日在上海期间,要求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中国也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普通人的生活以意想不到的飞速被改变着。 出发之前,斯图尔特知道浦东新区正在建设,黄浦江上正在新修一座大桥,连接起浦西和浦东。他拍摄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这座杨浦大桥。 民营商业兴起,上海新开的美容院 上海花园酒店时装秀 富丽华餐馆 斯图尔特去了花园酒店拍摄时装秀。“时隔快30年,我记不清了。但很有趣,时装是关于个人主义的表达、个性化的美丽,中国那样的一代正刚刚开始。因为距离所有人穿着一模一样中山装的年代并不远。” 1993年,斯图尔特在上海还拍到一张照片,上百人在等红灯,每个人都穿着款式一样的雨衣,他相信这样的照片,今天是绝对不可能拍摄到了。 他拍摄了上海的私营美容店、餐馆。“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民营商业兴起,西方记者的很多文章在报道中国新的私人餐馆、私人精品店、合资企业,上海是中国经济结构最先发生变化的地方”。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外合资企业兴起。斯图尔特拍摄了和日本美能达相机公司合作的海鸥相机厂。 “工厂里的人让我印象很深,他们很勤奋,早上在进工厂之前会锻炼身体。和西方的工厂相比,我在这里感受到更多统一性,人们更团结在一起。” 1993年,海鸥与日本厂商美能达合作生产相机 上海淮海路上购物的女人 1993年上海一家西部主题的酒吧,服务员全部打扮成牛仔模样 改革开放后,可口可乐在第一时间重返中国内地。1988年,在上海建设了全国浓缩液厂,自此,全中国的可口可乐浓缩液都在这里诞生,源源不断为各地顾客带去“快乐水”。 当年上海的部分基础设施是由德国公司建造,比如西门子公司正在建上海地铁1号线,所以很多欧洲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在上海生活,这个酒吧显然是为在上海生活的外国人设计的,想让他们感到宾至如归。 当年外交部门安排了导游和翻译陪着斯图尔特,如果跟他们一起出行,就开一辆车。如果是斯图尔特一个人,他喜欢骑着自行车到处逛。 “我现在还记得我在上海的导游,有时候我们整天都待在一起东聊西聊,他非常聪明有趣,是很好的路上伙伴”。 斯图尔特骑自行车逛了很多弄堂。“上海有两面性,时髦的同时也有古老的区域”。 他惊讶地发现人们仍生活在苏州河上,全家人一起住在船上,运输煤炭、重金属,还有肥皂、蔬菜等上海人需要的日用品,感觉像是60、70年代的场景。 上海南京路 上海街头,人们戴着口罩 德兴坊 成人去上商学课程,是一种新流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州河,两边是机器隆隆的工厂,沿线是热闹的码头,河面上是穿梭繁忙的小货船。这样的场面在2000年之后逐渐消失,2003年河上的最后一批船民上岸了,河面干干净净,沿线也没有了工厂和码头,变成高楼和住宅。 斯图尔特和一个张姓家庭一起度过了除夕。“整个家庭都绕着桌子聚在一起,对年长的人会特别尊敬,人们为了团聚大老远地回来,这感觉很好,像是我们的圣诞节。我很惊讶地看到人们会一边吃饭一边抽烟,一手拿筷子,一手拿烟。” 上海街头,人们戴着口罩。“因为很多家庭都还在用煤球、煤饼炉子,所以空气污染严重,我原本习惯每天出门跑步,但在上海,离开旅馆跑了50米,就感觉空气质量在下降,这让我印象很深。相信现在上海人已经不再用煤球了吧。” 斯图尔特离开上海后,杨浦大桥1993年10月23日建成通车,建成之际是世界第一斜拉桥,浦东开发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浦东新区文登路(后改名东方路),广告宣传牌上的景象,如今全部变成了现实 虹桥开发区,新建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 上海市场 体操队 德国大众与上海合资合作经营轿车厂,是当年的合资先锋 斯图尔特和张姓家庭一起度过除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