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金像摄影家 查看内容

柳军:军旅摄影家

2018-12-15 14:43/ 发布者: answer/ 查看: 1114/ 评论: 0/原作者: 潘佳琪

  战争永远不会有快乐,战地摄影最重要的是关注生命,而在残酷的战争中,一个鲜活的生命可能瞬间就消失在搏杀之中。那种真情的宣泄,对人性的袒露和不畏生死的摄影人精神,才是我的精神支柱。
——柳军

《雪域亲情》 1996年2月5日,经过解放军救援小分队近10个小时雪域荒野的寻找,终于找到了雪灾中失踪12天的6户21名藏族同胞。青海玉树县结隆乡右眼雪盲且口哑的75岁老阿妈卓措拉毛【左】深情亲吻在雪灾中失去双亲的6岁藏族同胞达娃【右】。该作品获1996年度中国新闻奖。  柳军 摄



  1961年,他出生于军营大院,在父母严格的教育下从小练就了极强的生存能力,虽然个头不高但却机灵刚强,或许这是他能够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躲过死神的“护身符”;1985年至1987年间,他参加了云南老山对越轮战,曾跟随第一突击队参加突击拔点作战并担任战地摄影记者,战斗中积极抢救伤员,荣立二等战功;1996年,他组织了“西北边防行”大型边防采访活动,用100天的时间采访了兰州军区、中国与9个国家接壤的80多个边防一线连队,在全军和新闻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就是柳军。

  柳军是第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获奖者,其代表作《雪域亲情》拍摄于1996年2月5日。画面中的主人公是青海玉树县结隆乡右眼雪盲口哑的75岁老阿妈卓措拉毛,她深情地亲吻重聚的亲人。这幅作品同时还获得了1996年度中国新闻奖。

《国事·家事……》1991年4月拍摄于新疆阿拉马力边防连。  柳军 摄



  柳军,这位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回来的摄影记者,他的镜头里不仅有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还闪耀着人文主义至上的人性光辉。

  柳军的摄影生涯最早可以追溯到1973年,处女作也是成名作《如此父母官》1985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1985年5月12日,一起发生在陕西省白水县城郊乡的争执,副乡长陈春潮在解决移民问题时,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竟动手将年近六旬的老人打倒在地,并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这幅作品后来被中国摄影界认为是建国以来的第一张批评照片。

如此父母官  柳军 摄



  在拍摄《如此父母官》作品时,现场被大量的公安、武警人员控制,因为在1985年的中国,移民、静坐、上访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由于是军人身份,柳军硬是挤进人群,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没有用挂在脖子上的135相机,而是从摄影包里取出120相机抓拍了两张,最终还是被警察带走,审讯了半天,并将挂在脖子上的135相机内的胶卷拉出曝光,所幸的是120相机拍摄的这张照片得以保留。在拍摄过程中,柳军对被拍摄对象(被打倒在地的老汉)从刚开始的惊讶到拍摄中的同情,再到对站立打人者的愤怒,一瞬之间下定了决心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弱者。

  不论是《雪域亲情》还是《如此父母官》,柳军的记录摄影都是人性最好的见证,它是一种力量,不仅影响着社会和他人,还能让观者有切肤之感;它虽然不能改变社会现实,但它却能影响现实社会。


《弹片》 1986年5月26日,坚守在距越军哨位仅6米的405阵地的某部二连三班长李树军(左),在当日抗敌袭扰中,右小臂被越军手榴弹弹片击中。他“隐情”未报,忍痛让战友林方为其取出弹片,继续留在阵地战斗。  柳军 摄



《支前民工》 1986年9月29日,云南麻栗坡县支前办组织了由150余人组成的支前民工队,为当地遭受93年以来一遇特大洪灾而弹尽粮绝的前沿某高地运送粮食和弹药。出发前,支前民工正在受领任务。  柳军 摄



  谈起柳军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就不得不提他在战争年代所带给人们的震撼。回看当下的军事题材画册,要么是装模作样的围坐学习,要么就是千篇一律的军事训练,那些深度反映军人精神世界和人性状态、直面残酷的战地拼杀的影像已是凤毛麟角。柳军决定要拼尽全力,改变中国军事摄影的现状。

  自导演摆拍“战地新闻”蔚然成风以来,不少官兵和摄影同行都在议论这位新来的不善言谈、满脸络腮胡子的小个子战地记者,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怪”,也许大家不是因为他性格孤僻而是对他在部队中即便没有参战任务,也拼了命要上前线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当几乎所有的同行都在拍摄临战训练的镜头,尔后冠以“老山前线战地摄影作品”之名发表在各大报刊上时,柳军却从未按动快门一次。

《“亲爱的妈妈……”》 1986年6月2日,坚守在三面受敌、距敌阵地仅300米的我军负二阵地上,一位战士在猫耳洞里,利用射入猫耳洞的阳光,在军用罐头盒商标纸背面给妈妈写信,汇报前线战斗、生活情况。  柳军 摄


  柳军在部队里被视为“危险人物”,因为他上战场有枪不带,认定了只有相机才是自己的武器。他怀揣对战地摄影的那份敬重之心把弟兄们冲锋陷阵、生离死别的情谊记录下来。

  柳军漠视将临战训练演化为战斗场面摄影的做法,引起了同行们的不满和指责。有人指责他说:“你小子这么做,还是人吗?摸摸你的良心对得起谁?”柳军不吭声,在他心里那些“面对镜头向敌人扫射”“双眼蒙上纱布拼死不下火线”等在导演之下拍摄而成的镜头,才是真正对不起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与良心,对不起那些为保卫祖国捐躯的烈士。

《四月的哀思》 1987年4月29日,赴滇轮战已491天的步兵第421团,在云南文山县西山脚下举行追悼会,沉痛悼念该团为国捐躯的30位参战英烈。  柳军 摄



《不要忘记他们》(之三) 1987年1月5日,在收复310阵地的激烈战斗中,突击队员宋建平饮弹牺牲,战友们将他遗体拖回我方被敌炸开顶的屯兵工事外。指导员汤健康和一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炮火空爆的危险,冲出工事用棉被盖在宋建平遗体上,以免牺牲的战友再遭炮火伤害。  柳军 摄



  《不要忘记他们》是柳军最近距离地记录了1986年5月至1987年5月,我军在云南前线与越军进行的大搏杀。这组作品毫不避讳地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当人们为每一个悲惨壮烈的瞬间而震撼和战栗的时候,或许不曾想到,照片的作者是怎样一次次地从死神的指缝里逃过,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将这些非凡的时刻以及对逝者的思念永远地封存在了胶片上。

  战争对人类、对军人、对和平的威胁和后果尽在不言中,老山前线的日日夜夜作为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但留给人们的思索和怀念却是永恒的。

《战友》 1986年9月16日,在激烈的战斗间隙,421团二连二排长朱继明给手部负伤的战士畅清林吹去进到眼里的沙粒。  柳军 摄




■ 关于摄影师/Photographer

柳军

陕西省西安市人

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研究生学历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解放军画报社社长

第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大校军衔

五次荣立二等功(其中荣立一次二等战功)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