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交加的冬日,往往给人一种宁静、纯净甚至神秘的感觉。此时的大自然似乎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演奏着属于它的“雪舞风歌”,而作为摄影师,我们正是通过镜头去捕捉这一刻的美丽与动人。然而,风雪天气带来的挑战同样不可忽视:雪花的飘落、风的呼啸、低温的影响,都会对拍摄带来一定的难度。那么,在风雪中如何拍出那些动人心魄的摄影作品? 选择合适的设备与保护措施 风雪中的拍摄首先要考虑到设备的防护问题。相机在低温和湿气中容易受损,因此,确保相机的防水防尘性能至关重要。如果你的设备不具备防护设计,可以考虑使用防水罩或防风罩来保护设备,避免雪水渗入相机机身和镜头。 此外,镜头的清洁也是在风雪天气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雪花容易附着在镜头上,影响拍摄质量。携带一块镜头布或气吹,随时清洁镜头表面,是非常必要的。为了避免镜头起雾或结冰,可以使用一些防雾镜头布或镜头加热器。 掌握雪景中的曝光技巧 雪地反射光线强烈,因此,拍摄雪景时很容易出现曝光过度,导致雪地细节丢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使用相机的曝光补偿功能,降低曝光值来确保雪的细节得到保留。 在风雪天气下,光线通常比较柔和,尤其是阴天时,雪地的反射会让整个画面呈现出均匀的光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曝光值,避免画面过于灰暗。总体来说,雪地摄影中需要特别注意光线的变化,及时调整曝光补偿,使画面更加细腻丰富。 雪染丹霞 吴赞贺 摄 点评:全景式地展现了山川的壮丽景色,山脉的走势、丹霞的纹理以及雪林的层次都清晰可见,构图宏大,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的广袤与壮美。 冬韵 吴晓达 摄 点评:清晨的阳光洒在山林上,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质感,冰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晶莹剔透,增添了画面的生机与活力。 雪中秋 程友 摄 点评: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富有诗意的氛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雪花轻轻飘落,微风拂过枫叶的轻柔场景,展现了大自然在季节交替时的独特魅力。 日照霜芦 徐明 摄 点评:暖色调的夕阳与冷色调的霜花、芦苇形成鲜明对比,和谐统一,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运用慢速快门捕捉动感 风雪中的雪花和飘动的树枝为摄影师提供了极好的动态元素。通过运用慢速快门,可以有效地捕捉雪花飘落的轨迹,增强画面的动感与层次感。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如1/30秒或更慢),你可以让雪花在空气中形成柔和的运动轨迹,创造出梦幻般的效果。 当然,在拍摄时要注意使用三脚架来保证相机的稳定,避免由于手抖造成的画面模糊。如果你希望更加突出动感的雪花轨迹,可以将焦点集中在远处的背景或景物上,利用景深的变化来增强雪花的动感。 突出人物与动物的情感 风雪天气中的人物或动物常常具有某种特殊的情感表现:他们的坚韧、孤独或勇敢都可以成为摄影作品中感人的主题。在拍摄人物时,可以选择将人物的轮廓或面部特征与雪景背景相融合,通过人物的表情或动作表达情感。 例如,拍摄奔跑的人物时,可以捕捉到雪花飞舞和人物前进的动态感,表现出“挑战风雪”的主题。在拍摄动物时,可以捕捉到它们在雪地中的活动,展示它们与寒冷天气的抗争,突出生命力与坚持。 拍摄时,尝试使用较大的光圈(如f/2.8或f/4),通过浅景深将人物或动物从背景中“剪切”出来,增强主体的突出感,同时让背景的雪花与雪地呈现出一种模糊的艺术效果。 雪趣 钱福圣 摄 点评:展现了被雪覆盖的楼梯及周围环境,给人一种新奇的视觉体验,营造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 雪地大集 国伏 摄 点评:航拍视角,仿佛能让人看到雪花在广阔天地间舞动,与集市上的人群和摊位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雪舞风歌”画卷。 雪路前行 林建榆 摄 点评:画面以大面积的白色雪地为背景,中间一条笔直的公路贯穿,极简的构图方式突出了主体,视角独特新颖。 冰河归舟 李捷 摄 点评:采用航拍视角,展现了大面积的冰面和漂浮其上的小船,给人一种宏观、开阔的视觉感受,仿佛能让人看到冰雪在广阔天地间舞动的壮观景象。 雪中求学路 黄约嘉 摄 点评:以弯曲的小路为引导线,将观众视线引向画面深处的村庄和行走在路上的人物,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纵深感。同时,人物的红色衣物在雪景中格外醒目,成为视觉焦点,增添了画面的活力。 构图与氛围的创造 风雪中的景象通常具有一种独特的孤寂感和空旷感,利用这种自然特点,可以拍摄出具有深度和情感的画面。你可以通过留白、简洁的构图,让观众感受到孤独、宁静或坚韧。 在雪景中,留白是一种有效的构图方法。通过广阔的雪地或天空留下空白区域,可以营造出孤独、宁静或深远的情感。特别是当拍摄远处的单一物体(如孤树、远山或人物)时,留白不仅能突出主体,还能让画面更具艺术感。 对比构图: 雪景的反差通常非常强烈,尤其是在有雪花飘落、阳光明媚或者雪后清晨的场景中。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展现主题。比如,将暗色的物体(如树木、建筑物或人物)与纯白的雪地背景进行对比,可以突出主体并增强视觉冲击力。 对角线与引导线: 雪景中的道路、冰雪覆盖的树木、山脉或远处的建筑物常常自然形成引导线。利用这些线条引导观众的视线,可以创造出深度感并增强画面的层次。例如,使用雪地上的小径或树木排列成对角线,从画面一角引导到远方,增加照片的纵深感。 同时,对角线构图还能增强动态感,使观众产生“前行”的感觉,仿佛穿越这片雪地,向未知的远方进发。 雪景中的光线变化丰富,能够帮助摄影师创造不同的情感氛围。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黄昏时分的冷冽光线,都能为照片增添独特的情感色彩。 柔和光线:在雪地中,光线反射通常较强,特别是清晨或傍晚时,柔和的光线会带来温暖感。此时拍摄时,可以利用低角度的光线,拍出长长的影子和温暖的色调,增加画面的温馨感。例如,在日出或日落时,拍摄被阳光照亮的雪地,可以创造出温暖的氛围,表现出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冷冽氛围:雪地的冷冽感往往通过蓝色的色调表现出来。特别是在阴天或日暮时分,蓝色的光线往往较强,可以通过调节白平衡来增加画面的冷色调,增强寒冷、孤寂或神秘的氛围。这种冷冽感往往能带来一种深沉、冷静的情感,使观众感受到冬季的严寒和大自然的力量。 穿越白桦林 黄绍时 摄 点评:画面中白雪覆盖的白桦林、拉着雪橇的马匹以及跟随的小狗,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悠远的冬日氛围,给人一种纯净、空灵的美感。 勇攀高峰 王光军 摄 点评:登山者沿着山坡向上攀登,形成了一条引导视线的斜线,将观众的目光自然地引向画面深处,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可利用光影的变化来突出雪山的质感和登山者的轮廓,使画面更加生动。 冰雪速度 关伟超 摄 点评:鲜艳的红色滑雪服与洁白的雪地形成强烈对比,使主体在画面中格外醒目,突出了滑雪者的动态,同时也为寒冷的雪景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雪趣 王宏 摄 点评:雪地中人们玩雪圈的欢乐场景,人物的动态和表情充满活力,仿佛在雪花飞舞的背景下奏响一曲欢快的“雪舞风歌”。 采头冰 赵春霞 摄 点评:抓住了人们合力劳作的瞬间,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展现出一种协作的力量感,背景中围观的人群也烘托出了活动的热闹氛围,使画面具有故事性和现场感。 情浓不畏寒 冯长荣 摄 点评:整体色调以冷色为主,雪花的白色、地面的灰色以及人物服装的浅色系相互搭配,和谐统一。 冬日旅人 及密林 摄 点评:将古桥作为画面的主要线条,引导观众视线延伸至远处的亭子和山峦,场景富有层次感和故事性,展现了雪天里人们赏景的热闹场景。 水上功夫 赵金华 摄 点评:捕捉到了冬泳者在水中看书的有趣瞬间,这种看似矛盾却又真实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趣味性和戏剧性,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思考。 不畏风雪 高其富 摄 点评:冰霜的白色与人物衣物的色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主体,使画面更加生动。虽然人物是画面的主体,但目前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细节稍显不足。可以尝试使用长焦镜头捕捉人物更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使作品更具故事性和感染力。 冬泳人 陶华 摄 点评:夕阳的余晖洒在河岸和水面上,形成了温暖的色调,与冰雪的冷色调形成对比。同时也烘托出了冬日傍晚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寒冷中的一丝暖意。 雪中乐 马书祥 摄 点评:捕捉到了人物互动的精彩瞬间,拉雪橇的孩子和坐在雪橇上的大人姿态各异,表情丰富。可以尝试通过调整拍摄角度或后期裁剪,让主体更加突出,使画面的构图更加简洁、有力,聚焦于人物的欢乐互动上。 冬日生计 董士阳 摄 点评:采用俯拍视角,将雪中的小摊贩及其周围环境尽收眼底。这种视角给人一种新奇感,丰富的画面内容,使观众能更全面地感受到雪中的市井气息。 雪山赛马 肖军辉 摄 点评:画面以大面积的雪地为背景,将骑马的人物置于中景,形成简洁的构图。展现了雪地的辽阔无垠,使整个画面具有很强的纵深感和空间感。 雪掩冬市 赵金华 摄 点评:雪天集市中摊主忙碌的瞬间,展现了普通人在恶劣天气下的生活场景,具有很强的纪实性和生活气息,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与坚韧。 集合啦 柏和新 摄 点评:红衣人物与黑颈鹤的黑白色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突出了主体,增添了画面的生机与活力,打破了雪景的单调。 呵护 蔡朝阳 摄 点评:三只猴子相互依偎的姿态,传递出一种温暖与亲情,在寒冷的雪景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温馨之感,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动物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考。 绚丽多姿冰窗花 张德军 摄 点评:将冰霜的自然形态与彩色背景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奇幻的视觉效果,清晰地展现了冰霜精致的纹理和形状。 点评嘉宾 吴贤宾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航拍分会理事 厦门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厦门市思明区文联副主席 厦门市思明区摄影家协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