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开通运营后, 搭乘地铁去城区卖菜卖水果的村民越来越多,慢慢地,4号线被大家亲切称为“背篓专线”。 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安检员用手持金属探测仪为菜农安检。 站内的工作人员也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扶一扶背篓,引导菜农乘坐电梯有序进站。 早上4:50,重庆渝北区石船镇葛口村,村民正在水田里采摘新鲜的空心菜。 “正宗土鸡便宜卖了!现选现杀!”“自家种的脐橙,一元钱一斤……”早上8点多,石船镇农贸市场商贩的叫卖声,让沉寂了一个晚上的乡镇热闹起来。菜农一边忙着称菜一边说:“多亏了‘背篓专线’,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专程跑来我们这里买菜。” 菜农们口中的“背篓专线”,是2022年6月开通运营的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全长约48.5公里,连接了渝北区石船镇和中心城区。每天清晨,不少周边村民背着背篓乘坐轨道交通前往城区售卖蔬菜,“背篓专线”之名由此而来。 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接城市,“背篓专线”无疑是重庆一个接地气、暖民心、极具辨识度的城乡互动纽带,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例证。2024年5月开始,由“背篓专线”衍生出的防空洞“背篓菜市”、观音桥“农夫鲜市”等相继开市,实现了城乡融合的温暖接力。 如今,“背篓专线”开通两年半,这个城乡融合的温暖故事,又有了新变化——不仅将村民的菜卖出去了,还带着更多“城里人”主动乘地铁到村里买菜。 特别是每逢二、五、八的石船镇赶场日,中心城区的市民一大早就乘坐“背篓专线”前往石船镇购买新鲜蔬菜和乡村土货,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站外也因此自发形成了一个小型菜市场。 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背篓专线”车厢内,菜农们有说有笑。车厢中弥漫的不仅是欢声笑语,更是热气腾腾的生活。 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红土地站,菜农们依次乘坐扶梯出站。 菜农们凭票进入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卖菜。为了更方便石船镇菜农卖菜, 2024年5月,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开始试营业,每周六上午8时至10时开放。 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红土地站附近的防空洞背篓菜市场人气爆棚,新鲜实惠的蔬菜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选购。 重庆防空洞背篓菜市场,72岁的菜农敖婆婆刚新办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邮惠付”,菜市场现场声音比较嘈杂, 每次顾客扫码付款时,她就把语音播报器拿到耳边,认真地收听语音播报的到账金额。 重庆渝北区石船镇重桥村,村民卖完菜走在回家的路上,不远处就是轨道交通4号线。 而在石船镇上的农贸市场里,更是挤满了推着推车、提着购物袋的“城里人”。“来石船买菜新鲜还便宜”“我在早上6点多起床,从唐家沱坐4号线很方便”“以前来这里买菜要转两趟公交,现在坐4号线30多分钟就拢了……”谈到“背篓专线”带来的便利,市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人流更带来了商机,涌入的“买菜大军”还带动了石船镇餐饮和乡村旅游等更多产业的发展。 从背着背篓进城卖菜到推着推车下乡买菜,这是对背篓故事的最佳续写,也是城乡融合更进一步的生动体现。所谓“更进一步”,既是为菜农进城提供了便利,也为城市居民带来了诸多好处,市民们可以购买到新鲜、无污染的农产品。这种城乡资源的共享,不仅丰富了市民的餐桌,更让轨道交通沿线村镇得到持续发展,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当前,国家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这一战略旨在缩小城乡差距,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也为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背篓专线”,正是城乡经济深度融合、功能互补的温暖实践。 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一边是城里来买菜的市民,另一边菜农自发形成的小菜市场, 各式蔬菜、农产品被村民整齐摆放,等待市民挑选。 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前往石船农贸市场的路边,菜摊上的白菜很快就卖完了,菜农立马从地里砍来一颗新鲜白菜。 满载而归的市民们。“背篓专线”连通城市和乡村,让城里人到乡村购土货、休闲游,把城乡百姓们的美好生活紧紧连接在一起。 石船镇农贸市场挤满了来赶场的城里人,乡村集市里简单质朴的叫卖声,显得格外接地气。 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外的菜市场上,市民正在选购蔬菜水果。 随着城区到石船镇买菜的市民增多,当地政府对接驳轨道交通石船站和镇中心的道路进行提档升级,为市民下乡买菜提供更好的交通条件。 70岁的鄢婆婆几乎每天都会乘坐轨道交通4号线往返于五里店和石船镇之间, 她的孩子已定居城区,但她仍然利用闲暇时间回乡种菜,赶场天就在石船镇当地卖菜, 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能乐享老年生活。一半面孔是城市,一半面孔是乡村,她的日常正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石船镇农贸市场,土鸡站在地上、鸡蛋放在竹筐的乡村售卖方式,让城里人耳目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