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金像摄影家 查看内容

徐渊明:让镜头走进生活深处

2025-2-5 10:34/ 发布者: fzhxsy/ 查看: 167/ 评论: 0

  作为摄影组织工作者,徐渊明的摄影更多体现出题材的“组织力”和画面的鲜活感。他以真挚的情感聚焦“老表”,定格父老乡亲的喜怒哀乐。他多次走出国门,奔赴非洲,记录中国援建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以真实影像见证“一带一路”倡议的丰硕成果。徐渊明以担当与奉献,为精彩演绎江西故事、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勇毅前行。——十五届金像奖评委

江西老表勤于劳作,一位老妇带着小孩在山头耕作。2017年摄于吉安遂川。


  江西有14000年的稻作史,老表祖祖辈辈耕种水稻。一位农村妇女在丰收的稻田里开怀大笑!2013年摄于上饶万年。


江西老表豁达开朗,红色故地三湾的老表们通过舞龙灯来庆祝节日。2007年摄于永新三湾。


  拿起相机玩摄影30多年了,入职摄协搞摄影工作也已经10多年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全民摄影的当下,摄影究竟应该怎么搞?是追逐技术的高精尖,还是题材的新奇特?是娱乐生活的工具,还是彰显文献的价值?


  翻开摄影术发明的180多年历史,写实主义、绘画主义、主观主义、画意派、抽象派、超现实等,曾经流派纷呈,争奇斗艳,但影响最广泛的还是写实和画意两大类,在中国则是以画意为审美取向的沙龙摄影占大头。究其原因,概是从业者多为中老年才迈入摄影圈的业余玩家所致,他们所接触到、认知到、拍摄到的,大都停留在形式美的层面,由于他们奉行“快乐摄影”的理念,抱着“玩家”的心态,致使摄影圈弥漫着娱乐化、同质化、庸俗化的氛围,而具有人文关怀、文献价值的人文纪实、社会记录等写实主义的摄影被淹没、被边缘、被遗忘。


  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审美的提升,特别是到江西省摄协主持工作以来,我在海量的投稿评选中发现,几乎绝大部分都是表现热门风景点、网红打卡地的所谓“大片”,这些作品都在影调、色彩、构图等形式美方面,极尽所能,却在主题、思想、情感等方面,乏善可陈,且大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同质化泛滥。而反映生活、聚焦百姓的人文纪实作品,却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各有千秋,尤其是一个个视角独特的摄影专题,更是留给人很多的回味与思考。


一对青年男女在超市购物,女子满意地向小伙竖起大拇指。2017年摄于江西南昌。


江西是外出务工大省,一位中年农民背着行囊,进城求职。2017年摄于江西南昌。


江西女老表,和男人一样干着重体力活。2018年摄于江西南昌。


  作为一个有抱负、有追求的摄影人,我们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到底该把镜头对准什么、用影像表达什么。我认为,摄影最根本的价值所在就是记录。记录,意味着要把镜头从热门景点,转向聚焦生活,反映火热的社会生活,表现大众的喜怒哀乐。毛泽东主席曾经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文艺工作者必须长期无条件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才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所以,有责任感的摄影人,必须审慎地思考摄影创作到底表现谁、为了谁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只有表现人民、反映生活、观照时代,才能让摄影作品接地气,有烟火味,反映大众的真情实感。我们今天品读布勒松、马克吕布、萨尔加多、谢海龙、吴家林等人的经典作品,为什么依然会被深深打动?就是他们镜头下的百姓甘苦、影像中的人文关怀,打深深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共情共鸣。也正是读他们的作品,才更加坚定了我聚焦生活的创作理念。


  理念的转变,带来行动的自觉。从30多年摄影生涯的摸爬滚打中,我的摄影观念不断得到提升,我转向拍社会生活的理念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清晰!我坚定地认为,只有让镜头走进火热的生活,而且要走到生活的最深处,才能创作出反映大众真情实感,折射时代历史变迁的摄影佳作。从此,一个人,一台卡片机,机不离手,手不离机,一路走,一路拍,就成了我十几年来摄影创作的常态。经常是徒步行走,走过大街小巷,走进寻常巷陌,走到市井生活的最深处,聚焦社会底层,拍百姓的日常,摄社会的底色。无论是开心的笑颜,还是劳作的汗颜;无论是感人的瞬间,还是平凡的故事,我都会毫不犹豫抓拍下来,力求在纷繁复杂的人间万象中,以平常的视角展现平凡的世界,表现生活的原色,体现社会的质感,记录时代的印迹。


江西大力发展风电绿能,机组安装人员在高山上,顶着烈日,匆匆午餐。2020年摄于江西靖安。


在小店里写作业的少年,眼神里充满对美好未来的憧憬。2021年摄于江西南昌。


江西老表越来越享受休闲娱乐,一对母女在公园里随乐共舞。2016年摄于南昌瑶湖公园。


江西的烟花秀火爆了文旅产业,也映红了无数张青春的笑脸。2023年摄于江西万载。


  我拍的这些照片,一是完全取材于我的生活半径,都是利用上下班余暇和外出公务途中的间隙进行创作,故十几年来拍摄的作品大都是江西本土主要是南昌的百姓生活。二是拍的都是普通市民百姓。我是上班一族,不是记者,拍不了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只能拍普通百姓。三是完全不干扰对象,我用的基本是卡片机,体积小、声音小,不引人察觉,都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多年的摄影创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拍好人文纪实,必须坚持“三化”原则。


  一是本土化创作。本土即身边,是摄影人最大的优势所在。如同希腊神话里的大力神安泰必须紧紧依靠大地才能力大无穷一样,摄影人的创作也必须紧紧依托自己的本土、自己的岗位和自己的身边。舍近求远,跟风创作,其实都是复制克隆。只有立足本土,关注身边,才能挖掘出有深度的题材,创作有力度的作品。现在很多摄影人总认为熟悉的地方无风景,必须到县外、省外、国外,甚至是“两极”去,才能激发“创作灵感”。这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摄影采风是创作观念上的误区,只有新鲜感,没有生命力。王福春、焦波等许许多多的摄影名家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好作品就在身边!近年来,我也是秉持这一理念,此次所投的2个专题,完全取材于江西本土,即我的生活半径,拍的都是市井生活的日常写照。


  二是专题化创作。但凡有深度的摄影创作,我认为应该是成系列的专题摄影创作。惟其如此,才能在某一类题材上深入挖掘、进行突破,带来有思考、有深度、有内涵、有表现力的佳作。现在摄影界不缺单幅的精彩大片、美片,缺少的正是成系列、专题化的深度创作,而这正是摄影影响力不断淡化的原因所在。因为靠单幅作品传达的信息和审美,显然不足于引起巨大的社会关注。只有进行专题化的深度创作,才能把对社会现象的褒贬和作者的艺术主张传达到位。


一位马赛老人和家人们,站在低矮的泥墙屋外。2014年摄于肯尼亚马赛村。


  ICD 公路建设项目给肯尼亚当地民众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积极参加项目施工。2019年摄于肯尼亚内罗毕。


  一名当地工人,正在专注地观察道路铺设中水泥搅拌机的运行情况。2019年摄于肯尼亚ICD项目工地。


十年前,我第一次前往肯尼亚,来到安博塞利草原的马赛村。2014年摄于肯尼亚安博塞利。


当地工人抬着硕大的水箱,为道路施工装运用水。2019年摄于肯尼亚内罗毕。


  三是个性化创作。所谓个性化,当然是指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不仅体现在题材的独特与独有,更体现在手法的独创与独行。无论哪一门艺术,都反对复制克隆,更鄙视抄袭剽窃。艺术是特立独行的、个性鲜明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一样。只有走个性化创作之路,艺术才能真正与作者合二为一,进入到特立独行的艺术王国。


  此外,还要注重“诗外功夫”,不断提升摄影之外的综合素养。摄影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技术终究是附着在作品上的皮毛,而作品的艺术思想、艺术情怀、艺术主张才是摄影创作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还必须提高“六度”:


  一是要以文化的厚度,提升艺术的高度。任何一门艺术,都离不开文化素养与文化内涵的支撑,一件优秀的文艺作品,其本质上是作者文化的积淀到了一定的厚度,才喷薄而出、水到渠成。摄影也是这样,如果摄影创作仅是停留在技术、光影、画质、构图等本体语言的肤浅表达上,而忽视了文化的内涵、思想的精深,那这样的创作就像文学的无病呻吟,是没有艺术灵魂的。


一名当地女工,和男性一起,开心地参加项目施工。2019年摄于肯尼亚ICD项目工地。


  这是湖南路桥公司在肯尼亚承建的蒙巴萨公路建设项目,现场有国产工程机械设备在紧张施工。2024年摄于肯尼亚蒙巴萨。


  中国交建集团在肯尼亚内罗毕近郊进行ICD公路建设项目施工,

该项目投入营运后将大幅提升肯尼亚的货运能力。2019年摄于肯尼亚内罗毕郊外。


  二是要以思想的深度,提升影像的力度。现在文艺界提出“三精”的创作要求,首要的就是思想精深。当下,摄影作品的思想性不能只停留在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上面,更应该走向记录“真”、弘扬“善”,把镜头对准生活的真、弘扬社会的善,创作出有深度、有力度的人文佳作。


  三是要以情感的热度,提升作品的温度。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有着炽热的艺术情感和人文情怀。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因此,从事摄影创作,首先就要带着一颗关爱的心、一腔博爱的情,用情感的热度提升艺术的温度,努力用镜头去助力民生,以影像去关爱社会,用心用情去创作有温度的摄影作品,力求做到“用光用影用情怀、见人见物见精神”。


  当地工人庆祝建设项目即将完工。这是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在坦桑尼亚承建的恩戈罗保护区新总部大楼,

该项目在江西国际当年11个合作项目中最先完工。2024年摄于坦桑尼亚恩戈罗。


  一群建筑工人正在机场航站楼屋顶施工。这是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承建的肯尼亚乔莫肯雅塔机场1B和1C航站楼翻新工程。

翻新后的航站楼将为旅客提供更宽敞、更便捷、更舒适的服务体验。2024年摄于肯尼亚乔莫肯雅塔机场。


  在蒙内铁路延长线内马铁路机车维修车间,中方技术人员正细心讲解指导技术规程。2019年摄于肯尼亚内罗毕。


  在肯尼亚蒙内铁路蒙巴萨车站内,中方培训的列车机组人员开始上岗。

该铁路连接东非第一大港口蒙巴萨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全长约480公里,是一条采用中国标准、

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铁路,也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2019年摄于肯尼亚蒙巴萨。


  在蒙巴萨车站候车大厅内,一位小女孩手里拿出火车票,准备检票上车。据蒙内铁路运营公司称,

运营首周有约2000张票被铁路建设人员肯尼亚民众和华侨华人当作纪念品收藏。2019年摄于肯尼亚蒙巴萨。


  肯尼亚民众愉快地乘坐宽敞舒适的蒙内铁路列车。据悉,蒙内铁路日均开行6列客车,

每天运送7000到1万名乘客。2019年摄于肯尼亚蒙内铁路列车上。


  一个肯尼亚三口之家结束了乘车之旅,收拾行囊,准备出站。

如今越来越多的肯尼亚人选择蒙内铁路出行,因为它安全、准时、舒适。2019年摄于肯尼亚内罗毕南站。


肯尼亚一家中企管理人员拿着中国产的喊话器,正向服装厂全体员工通知有关事项。2024年摄于肯尼亚蒙巴萨。


中方管理人员与女工正进行业务交流。2024年摄于内罗毕工业园。


中方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当地工人如何使用服装厂的高科技电子设备。2024年摄于内罗毕工业园。


  中国女老师正在大厅里为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是非洲第一家孔子学院,

被誉为“示范孔子学院”,如今已培养超15000名肯尼亚大学生。2024年摄于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


■ 关于摄影师/Photographer


徐渊明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

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秘书长。

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创意策划并组织创作的全球最大单幅摄影作品《千里赣鄱锦绣图》百米长卷,

曾荣获江西省第三届文学艺术奖第一名。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