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专题 查看内容

三峡记忆1946

2024-11-6 10:21/ 发布者: fzhxsy/ 查看: 109/ 评论: 0

  秭归新滩南岸,一群纤夫正拉着纤绳,他们光着脊梁,身体几乎弯成了九十度。

队伍中,有一名身穿蓝色长衫的男子,他正在领唱峡江纤夫号子,指挥纤夫们拉纤。


秭归新滩,滩多水急,以险著称。一艘木船,正劈风斩浪在湍急的江水中前行。


  新滩分为上、中、下三滩。这里就是新滩的上滩,江水在这里变得湍急,浪花飞溅。

在此行船要十分小心。几只帆船这正在瓦岗附近拉纤上滩,小心翼翼地上行。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千米,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自古以来,在文人笔下的长江三峡,就以悬崖峭壁、雄伟险峻、风光奇绝而著称。至今仍然是广受游客欢迎的著名景点。

  不过,除了风景壮丽之外,人们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在三峡建一个水库。1918年,孙中山就有建三峡水库的愿望:“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1946年,美国水利专家萨凡奇,来华勘测长江三峡坝区。当时著名的《生活》杂志获悉后,派出了摄影记者德米特里·凯塞尔(Dmitri Kessel),拍摄了大量长江三峡照片。

  凯瑟尔,1902年出生于乌克兰基辅,1923年移居美国。20世纪30年代末的时候逐渐在摄影界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曾拍摄了美军登陆阿留申群岛以及英军在希腊登陆。

  1946年拍摄的万州桥,清澈的苎溪河水静静地从桥下穿过,人们聚集在河边洗衣服,充满了生活气息


  万县的杨家街口码头,江岸从上到下有几十级石梯。此时的码头上,

一群当地妇女正在江边洗衣服。江岸上的建筑沿着地势修建,高低错落很有层次感。


  奉节,盐工们挑着沉重的卤水,上下台阶几十趟,十分辛苦。每人扛着一条醒目的扁担,

忙忙碌碌像走马灯一样,没有一个人懈怠。现在,这种传统的制盐工艺,已经很少能见到了。


搁浅在秭归新滩浅水区的货船,岸上的纤夫们将纤绳绑在货船上,准备将其拉出困境


  凯赛尔接到任务后,立刻开始了准备工作。他深知三峡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地方。三峡的壮丽景观、古老的栈道、以及那一代代在这里劳作的纤夫,都是他镜头下不可或缺的元素。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将三峡的美丽与历史记录下来。

  巫峡是一处壮观的自然景观,仿佛是一道雄伟的门户,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凯赛尔在这里拍下了无数张照片,记录了巫峡的巍峨与险峻。他的相机捕捉到了滔滔长江水流过巫峡的瞬间,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那一幅幅画面,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也透出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

  除了自然景观,凯赛尔还将目光投向了三峡的人文景观。他拍摄了古栈道上的行人,记录了那些在陡峭山崖上行走的勇敢者。他们或是商旅,或是农民,或是纤夫,都是这个地区生活的一部分。凯赛尔通过镜头,将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传递给了世界。那些高唱号子的纤夫,以他们的苦乐与坚持,构成了三峡独特的文化底蕴。

万县同心金兰会游行。前面几个小孩举着牌子,后面的人敲锣打鼓、舞龙相庆。如此热闹的场面,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在秭归新滩的南岸,有专门为纤夫们修建的棚子。棚子下设有茶桌,

滩头上的纤夫们不忙的时候可以坐在棚子下喝茶休息,恢复体力。


巫峡口,两座大山犹如两扇大门,江水从峡谷中流过。仔细看右侧,那里是巴东官渡口龙王庙。


  瞿塘峡,江边壁立千仞,十分陡峭。然而,在这绝壁之上,

竟然有古人开凿的栈道。崖壁上有“开辟奇功”、“天梯津隶”的题刻。


  凯赛尔的作品不仅是对三峡的记录,更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在他看来,三峡不仅是一个自然奇观,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地方。通过他的镜头,我们得以窥见过去的三峡,感受到那股自古以来流淌在长江水中的精神。

  今天,当我们站在三峡大坝之上,俯瞰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流,是否能想起那位曾经在这里记录历史的摄影师?是否能感受到他通过镜头传递的情感与思考?三峡的故事,正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凯赛尔的镜头所记录的,不仅是三峡的风景,更是人类不懈追求与探索的精神。

万县一个码头边上,停着几艘木船。船身上有着相同的标识和不同的编号,看样子这应该是一个船队。


  万县的万安照片中左侧建筑门楣上方写着“信泰旅社”,旅社门口是菜市场,

立着很多肉架。是当时万县城内唯一的一个十字街口,平日里十分热闹。


宜昌的一座码头上,堆积着很多等待装船的货物。江面上的船只,都停在码头上等待枯水期的结束。


  长江在这里绕了一个弯,岸上就形成了一个古镇。小镇上的建筑一座挨着一座,

远处的大山笼罩在薄雾之中,犹如一幅水墨画卷。三峡风光,令人心驰神往。


在峡江区域,当地的居民出行很多时候都是靠船,这也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名船工正在摇橹划船。常年的船工生活,在他们身上留下了岁月的沧桑,古铜色的肤色,健壮的体魄。


远处,有一座拱桥横跨在苎溪之上,那就是万安桥。该桥始建于1926年,后来,建三峡大坝时将桥炸毁。


  位于江边的一个造船厂,巨大的船体木龙骨已经成型,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在当时,这种传统的造船厂很多,制造出的船只大多用来载客或者运输货物。


  船工一家人正围坐在一起吃饭。旁边就是做饭的灶台,以及睡觉的床铺。

他们以船为家,以船谋生,这就是船上人家的生活写照。


  位于江边码头上的一个小集市。小贩们将蔬菜、水果等商品用扁担挑到码头上售卖。

码头上人流量比较大,小贩们的生意也很红火。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