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麽歹嘢”是福州当地的方言,指的是休闲的、放松的,没有应该忙碌的事,呼应了当下青年人最熟悉的语境“松弛感”,更是乡村随处可见的一种“大爷大妈躺在亭台边上纳凉闲聊”景象。 福建福州闽侯县南屿镇双龙村,大樟溪以幕布的形式陪伴着双龙村700余年。徐徐流动的大樟溪既是一种物质客体,又是一种象征符号,它是双龙人对家乡的集体记忆,是群体共享的精神含义。而场所对于乡村而言,不仅是建筑本体和物质空间,从感知的角度深入探究其意义系统,场所更是创造出人与空间有机结合的意义整体。 摄影师拍摄的场所包括了疍民的家、双龙澡堂、双龙人不同时期的客厅、田间地头、废弃的房屋、村头的庙宇和教堂、双龙集市、民俗活动、日常休憩的亭台、还有两屋之间存放龙舟的缝隙以及双龙人生活的日常,它就像阿比·瓦尔堡记忆《记忆女神图集》的“星业”,洞悉了不同的记忆在媒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试图找出背后超越物质的意义系统。 在访谈过程中,村书记说起“下水过的龙舟,是经过祈福仪式的,它不能被人为的毁坏丢弃,只能在下水的过程中因泡发糜烂而废弃”。如同对待龙舟的方式,即是一种真实存在的集体记忆,它在空间和时间上是具体的,专属于双龙人这个集体,决定着这一集体对客体事物的认知。 德国的学者阿斯曼认为,记忆是和很多外部条件相关联的,它存在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框架之内,并据此分为四类:模仿式记忆、对物品的记忆、透过社会交往传承的记忆以及文化记忆。而乡村随处可见的则是模仿记忆,透过模仿他人来学习如何行事;和对物品的记忆,人在与周围物品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使用它们,形成自己对物的喜好,并将自己融入到由物组成的世界;而透过社会交往传承的记忆,指后天习得的,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文化记忆又涵盖了以上三个范畴,与社会、历史的范畴相联系,它负责将文化层面上的意义传承并且不断提醒人们面对这些意义。 双龙的“麽歹嘢” 系列 刘智超 摄 双龙的“麽歹嘢” 系列 刘智超 摄 双龙的“麽歹嘢” 系列 刘智超 摄 双龙的“麽歹嘢” 系列 刘智超 摄 双龙的“麽歹嘢” 系列 刘智超 摄 双龙的“麽歹嘢” 系列 刘智超 摄 双龙的“麽歹嘢” 系列 刘智超 摄 双龙的“麽歹嘢” 系列 刘智超 摄 双龙的“麽歹嘢” 系列 刘智超 摄 双龙的“麽歹嘢” 系列 刘智超 摄 双龙的“麽歹嘢” 系列 刘智超 摄 双龙的“麽歹嘢” 系列 刘智超 摄 双龙的“麽歹嘢” 系列 刘智超 摄 双龙的“麽歹嘢” 系列 刘智超 摄 关于摄影师 刘智超 福建福州人,职业摄影师,专注于传统影像工艺与人文题材记录。曾参展“回望历史·与时代同行”国际古典影像艺术邀请展、“巧夺天工”全国古典影像工艺展、第二届全国大画幅影像与古典影像优秀作品展,举办“物之朗现”“双龙的麽歹嘢”个人摄影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