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图片故事 查看内容

摄影+文旅,蟳埔火出圈 簪花围“突围”

2024-5-22 16:09/ 发布者: answer/ 查看: 734/ 评论: 0/原作者: 摄影/潘朝阳 王福平 张斌 文/王福平

  一朵簪花、一幅美照,蟳埔村把传统与时尚相结合,走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之路,以摄影为媒介,整合蟳埔文化产业链资源,为泉州这座非遗之城,增添了一丝柔情和亮丽的风景,也为蟳埔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和百姓富裕注入了新的活力。

蟳埔处处是头戴簪花的游客,放眼望去,人头攒动如同一座“流动的花园”。  张斌 摄


  今年春节,儿子儿媳从北京回福州过年,点名说想去泉州的蟳埔村走走。我好奇地问:“你们怎么知道蟳埔村的?”“不是最近蟳埔女走红网络吗?年前我北京的朋友还特意去了蟳埔村簪花旅拍呢,好美,好美!”儿媳开心地回答。恰巧,我已经4年没有去蟳埔村了,于是举家乘动车来到了泉州。
  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晋江入海口,这里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无数商船的往来之地,各国商人川流不息。蟳埔女簪发戴花的古老民俗被称为“簪花围”,是中国古代妇女头饰的遗风,也蕴藏着中西方交融的海丝文化。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摄影师在蟳埔村为游客拍摄。  王福平 摄


  走进蟳埔村,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南腔北调,不论年龄大小,每个女生,甚至个别男生头上,都扎着五颜六色的花环,行走在小街小巷,仿佛像流动的花海,香波荡漾。打扮成“蟳埔女”的游客们争先恐后在用牡蛎壳和红砖垒成的“蚵壳厝”墙前排队取景,洋溢着喜悦的心情,定格最美的瞬间。
  我突然发现这次来蟳埔村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变化和现象。几年不见,整个村庄如雨后春笋一下开了200多家的“簪花写真馆”,有当地人开的,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艺人开的,有的甚至还开了连锁店或分店,而且家家都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我出生在蟳埔村,看惯了簪花围,幼师毕业后进入村里的幼儿园上班,常有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和摄影家们来村里,探寻簪花习俗,聚焦‘蚵壳厝’和‘簪花围’。”泉州丰泽区簪花围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蟳埔女形象大使黄丽泳介绍,“2017年,我就辞去幼儿园的工作,在村里开起了一家簪花小店,所到之处都身穿蟳埔女服饰推广簪花民俗,并开始学习摄影。当时村里人并不看好我开的这家小店,但我仍乐在其中。2023年春,演员赵丽颖来到蟳埔村,以蟳埔女的簪花造型,拍摄了一组照片在网上走红,一下子就把蟳埔村带向全国、走向世界。昔日安静的渔村,瞬间变成了网红,闻到商机的摄影人、化妆师和服务行业从业者络绎不绝来到村里合作开起了‘簪花写真馆’,一些年轻人还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注册成了签约摄影师,簪花装扮每人收40元,拍摄费根据时间数量少则200元,多则数千元”。据了解,春节期间,每天到村里的游客有4万多人,3月份以来慕名前来拍摄打卡的游客仍络绎不绝。

从各地赶来的年轻人,装扮着与蟳埔女一样的服饰,头戴“簪花围”,形成一道移动的“花海”风景线。  潘朝阳 摄


头戴簪花的游客在蟳埔村内拍照留影。  张斌 摄


  一朵簪花、一幅美照,蟳埔村把传统与时尚相结合,走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之路,以摄影为媒介,整合蟳埔文化产业链资源,为泉州这座非遗之城,增添了一丝柔情和亮丽的风景,也为蟳埔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和百姓富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人们艺术生活品位的不断提高,笔者认为,蟳埔村要想持续走红,一是有关部门要保护好业已形成的摄影经济现象,规范运作,借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风,传承创新发展非遗“簪花围”,做好“一村一品”这篇大文章。二是要统一“蚵壳厝”建筑风格。目前蟳埔村核心景区内传统“蚵壳厝”所剩无几,缺少标志性打卡“蚵壳厝”建筑。有关部门一定要坚决制止在景区新盖不和谐建筑,或实施立面改造,统一设计审批,修缮“蚵壳厝”,做到修旧如旧,恢复蟳埔千年渔村的原始风貌。三是要完善蟳埔村民宿、酒店、停车场、游乐和文创机构,让游客有美食吃、有景点看、有民俗体验、留得住人,形成具备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四是要加强摄影和簪花头饰专业队伍的培训。在文学艺术的各大门类中,摄影能直观展现,对旅游经济的助推作用影响最大,一幅美照能把民俗的传统成为世界的时尚。只有这样,蟳埔村才能从一时网红现象变为持续走红常态。

头上插满五颜六色的鲜花,代表蟳埔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潘朝阳 摄


在传统服饰基础上加时装元素的蟳埔女服饰秀亮相在泉州市丰泽区举行的2024年海丝国潮非遗文化时尚大秀。  张斌 摄


蟳埔村街道巷陌,处处是头戴簪花的游客,放眼望去,人头攒动如同一座“流动的花园”。  张斌 摄


参加蟳埔民俗文化村妈祖“天香巡境”民俗活动的蟳埔女们身着大裾衫,头戴“簪花围”在巡境队列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张斌 摄


蟳埔村曾诗琪小朋友的一家四代人正忙碌地穿着节日盛装,参加妈祖天香巡境的民俗活动。  王福平 摄


蟳埔女黄丽整理店内为游客准备的各种服饰。68岁的她成为侄女的“镇店之宝”,许多游客指定要她簪花围。蟳埔村一些留守在村里挖海蛎的老人,带着老手艺上岗成了簪花师傅。  张斌 摄


小游客们戴上簪花,穿上特色服饰,站立在蚵壳厝旁嬉戏打闹,满心欢喜。  王福平 摄


一些来蟳埔村的男性游客也簪花,成为一景。  张斌 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生也头戴“簪花围”拍照留念。  潘朝阳 摄


黄芳芳利用晚上时间在父亲也是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丰泽蟳埔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黄晨的指导下学习制作蟳埔女服饰。蟳埔“出圈”后,38岁的黄芳芳开始回村发展,不仅学习服饰制作,还开发起了相关文创产品。  张斌 摄


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渔场转战商场,从事簪花手艺,成为新时代的“讨海”人。  王福平 摄


做一回蟳埔女,当一世摄影师。  王福平 摄


簪花店备有各式花环和服饰供游客挑选。  王福平 摄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