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摄影是一种记录和展示民众生活、文化、传统的摄影艺术形式。通过拍摄民俗风情,可以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文化特色。要拍好民俗摄影,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同时也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当地文化的理解。 学点民俗摄影理论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以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作品不一定都是合格的民俗摄影作品。 因为,民俗摄影具有极强的学科边缘性,它既是民俗学、社会学的组成部分,又与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相联系,其自身也涉及摄影艺术的许多门类。所以,民俗摄影工作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一种特定的民俗文化的观察力和极强的民俗意识,对具体民俗事象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能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民俗事象的深厚内涵,拍出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 实践证明,从事民俗摄影须着重学习以下基本知识:一是民俗学,通过学习弄清什么是民俗,民俗学及民俗的范围;二是学习民俗摄影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拍摄技法;三是学习有关民族政策,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的民俗民风特征及民俗禁忌,熟悉国家对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有关政策。 山村狂欢节 潘邦华 摄 点评:用追焦的方式体现了走古事的动感。红色人物格外醒目,在虚化与压暗的背景中似有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的美妙。 手舞足蹈 薛勇 摄 点评:摄影师抓拍到舞者的瞬间动作,低视角突出主体。舞者的神情及肢体动态活灵活现,主体与陪体对比鲜明,在手舞足蹈中,优美的舞姿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图中欢快奔放的舞蹈是少数民族幸福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 打石佛 刘红霞 摄 点评:画面主体人物呈三角形更显动感,主题突出。人们奋力抬着或握着长竹向前冲,给人以无穷的力量感和奋进感! 成功故里迎盛事 张艺欣摄 点评:夜幕下,人们载歌载舞,远处高大的郑成功塑像披上了金装,穿越时空和成千上万的人们分享着新时代的欢乐美景。 选择好民俗摄影题材 民俗摄影题材极多,人们的衣食住行、各式各样的人生礼仪、节庆活动、宗族村落、生产活动、市井商贸、信仰禁忌、社火戏剧、游艺竞技、民间庆典等等都是其中的一种,但毋庸置疑,民俗人文最璀璨、最精华的部分往往在传统民俗节庆中体现地最淋漓尽致。 民俗表演,拍下来留个念想可以,但要参赛,就得掂量一下自己的作品在画面完美之外,是否体现其民俗价值。现实中的民俗事象,并非从任何角度、任何瞬间拍摄都能表达出它所固有的本质意义。拍摄这类题材要注意观察选择那些能说明事物本质的画面拍摄,要有特点的角度切人,或者独特的表达,对熟悉的事物有新鲜感,才能拍出独特的民俗摄影大片,只要没有表现出对此类事物的新观点,就很难获奖。 俏俏话 刘钦惠 摄 点评:抓拍人物表情精准,形神毕肖,服饰色彩红绿对比鲜明,悄悄话里透露出开心快乐的神态。 浓浓乌米情 林梅钦 摄 点评:不同民族的两位女子共同捧着蒸笼,传递着民族间的友谊。画中场景充分体现了畲乡人民热情好客的风土人情。 头上花海 赵晓莉 摄 点评:顺济宫内,人们身着红装,虔诚地祈祀海神妈祖。场景红火而平静,头上的花环汇成花海,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的心愿跃然纸上。 红红火火过大年 蔡朝阳 摄 点评:宽敞的岩洞内,少数民族正在举行红红火火过大年的仪式,女人们身着盛装,男子们吹着乐管,围成了一个夺目的旋极图,加上洞壁内点燃红光的蜡烛,画面神秘而喜庆。洞外透射的白光以及蜂拥的人群使场面静中生动,喜气洋洋,勃发出无限生机。 拍摄手法应自然生动 民俗摄影具有很强的纪实性,因此拍摄手法应该自然生动,尽量减少摆拍的成分,也尽量不要干预拍摄对象的活动。 在拍摄民俗风情时,要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抓住那些独特的瞬间。可以在人群中寻找有趣的面孔和动作,用镜头记录下来。同时,也可以观察当地的建筑、手工艺品等特色物品,用摄影记录下来,展现当地的独特韵味。 拍摄时构图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利用线条、色彩、光影等元素,构建出有趣的画面。可以选择适当的角度和视野,突出主题和重点,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杂乱和混乱的背景,保持画面简洁和有序。 在不同焦距镜头的运用上,长焦距镜头的优势是在远距离不让被摄者发觉的抓拍,这样表现的人物往往生动自然,也可以用于拍摄远处难以接近的场景;中焦距镜头适合表现中景的画面,这与人眼的视觉效果接近,给人真实的印象,因此时摄影者与被摄者距离较近,便于两者交流,摄影者可以调动被摄者的情绪和动作来完成拍摄;广角镜头可以用于表现室内或狭小空间的整体场面。 酣畅舞醉龙 汤学海 摄 点评:摄影师抓住喷火的瞬间,背景与前景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光影和色彩美妙,立体感强。画面主体突出,人物动态和神情捕捉精彩,舞动醉龙的人群被一团巨火引向高潮,酣畅淋漓。 脸谱变换妙无穷 江丽筠 摄 点评:黑色背景下闪动着莹莹的蓝光,脸谱人物吹舞着一团火焰,火光耀眼夺目,黑蓝红黄交织,脸谱的丰富色彩具有神秘感,给人以遐想空间。 戏如人生 邵真美 摄 点评:红花还要绿叶衬,此幅特写,主题不在画中,而在画外,不在台前,而在幕后。化妆师只露出了两只手,连握笔的那只手还被虚化了,而演员却分外抢眼。作品隐含地揭示了个人的成功背后,是无数人的默默奉献这一主题。作品黑白分明,简洁大方,含蓄深刻。 体现民俗摄影的情感 不少民俗纪实摄影家都曾说过,纪实摄影创作,其实是一个表现感情、倾注感情的过程,照片的情绪应该能触动人心。有不少摄影人往往会无意识地刻意强调视觉上的冲击力——照片中没有体现出温情,没有体现出人道关爱,凸显的是摄影者对自己未曾见识过的已经被当今社会所逐渐淘汰的、落后的、低俗的文化现象。这样的照片无疑是不被人看好的。因此,一幅饱含情感的民俗摄影作品,更有助于主题的扩展与表达。可以选择一些镜头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拍好民俗摄影需要技巧和经验,更需要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敏锐的观察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才能拍摄出质量高、富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希望每位摄影爱好者都能够在民俗摄影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展现当地的独特魅力和人文情感。 激情火把节 许斌 摄 点评:画面中央火焰直冲,圆内舞者被慢门虚化,与圆外激情的打伞观众形成动静对比,在暖色调的烘托下,火把节的狂欢气氛尽入眼帘。作品虚实统一,主次分明,浑然一体。 开蒙启智 刘晶晶 摄 点评:少年专注的表情,长者认真传授的神态,人物安排在作品的对角线上,组成一幅传承文化的和谐画面。 畲家喜事 蓝善祥 摄 点评:利用俯视的视角,从恢宏大气的古堡由近及远,有纵深的层次感,画面简洁统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收获了畲家的喜事。 方圆有乾坤 温利平 摄 点评:方形土楼与一角圆形土楼以及亮面与暗底的对比组合,极具装饰性。屋内人物活动场景色彩亮丽,格外醒目。 丰收庆典 邱家伟 摄 点评:画面采用框架式的构图,青瓦方整的土楼内,一排排一筐筐红黄相间的五谷蔬果列于其中,舞龙和舞狮在中央腾挪,画面秩序井然,动静结合,严整而又活泼,营造出一片丰收吉庆的景象。 农家小院欢乐多 邹强 摄 点评:镜头记录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摄影师抓拍到农家小院内包粽子的生动场景。妇孺们欢声笑语,情态各一,奕奕传神。画面欢乐活泼,和谐温馨,具有艺术感染力。 松东蹈火闹元宵 陈斌 摄 点评:人潮挨挨挤挤,紧紧围绕在火堆边,汉子们打着赤脚抬着神像在火堆中跳跃,刺激兴奋。视觉的中心在黄金分割点上,与围观的人群形成呼应,展现出蹈火闹元宵的惊险和火热的气氛。 颠佛庆元宵 罗金香 摄 点评:激越的鼓声穿越屋顶,往下俯看,古老的村庄正举行着颠佛庆元宵活动。屋檐下的小巷人物若隐若现,正忙得不亦乐乎。画面屋顶形成两个大三角形,一条狭窄的长形街道呈对角线贯穿主体,颇具形式美。 文化下乡 汤学海 摄 点评:蓝色主基调交代了渔村的环境,两个演员用暖色调处理,弱光下,色彩梦幻,画面冷暖、明暗对比强烈,具有视觉冲击力。 千年抢酒节 非遗大狂欢 江丽筠 摄 点评:前景抢酒的汉子们争先恐后舀取棕黄色的米酒,后景万头攒动,人声鼎沸,人们庆祝丰收的欢乐节日气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城闹新春 胡正光 摄 点评:元宵佳节,人山人海,闹赏元宵,全景式取景,纵向延伸,一派欢腾祥和,国泰民安的幸福景象尽收眼底。 古堡汉风留 地戏一曲唱 黄卫 摄 点评:古老的房屋为背景,演绎着传统的戏剧,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压暗的背景突出主体人物,慢门拍摄体现人物的动感,构图均衡简洁,画面生动活泼。 年的味道 张颖 摄 点评:利用屋顶做前景形成框架式的构图,透过古建筑的天井,人们写春联做糕点的情景清晰可见。满地的春联和圆圆的糕点特别醒目,散发出一派红火、吉祥、温馨、甜美的年味景象。画面严整活泼,中心耀眼突出,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非遗民俗打黑狮 刘霖昕 摄 点评:古老的街上,人们正在围观一场打黑狮民俗活动。低角度的拍摄,凸显黑狮动态,黑狮在画面的中心,前面两人,右边敲锣,左边打鼓,后面一长一少用力抽打黑狮。主体与陪体相呼应,构图饱满,画面生动有趣。 闹春田 郑品官 摄 点评:画面中一群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着关公神像,在泥田里奔跑、角力、嬉戏打闹,泥水四溅,人们祈求一年五谷丰登的心愿和情致,被摄影师瞬间捕获。 福满土楼 黄志秉 摄 点评:航拍的视角,记录了一场盛大节日的壮观场面,场景的重心聚焦在远处土楼前,此处鞭炮齐鸣,烟雾弥漫。 点评嘉宾 施福玲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 三明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 三明市艺术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宁化县摄影家协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