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摄影目的地 查看内容

安溪参内 新城崛起

2023-7-6 15:32/ 发布者: fzhxsy/ 查看: 1194/ 评论: 0/原作者: 文/林缘缘

2023年5月30日,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文联副主席、

省摄协主席潘朝阳为摄影目的地“安溪参内镇”授牌


茶乡新貌  王泽首 摄


碧水绕城  林文强 摄


通途  林文强 摄


  参内镇位于安溪城区东部,辖区总面积49.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万人,下辖大厝、祜水、美塘、参山、罗内、员潭、洋乌内、田底、岩前、坑头、镇东、镇中等12个行政村以及茶博汇、湾美等2个社区。因晋江西溪两岸,从仙苑起,清溪、蓝溪水色迥异,溪流至该域与一砂土冲积的河滩(当地民众称“签筒滩”)掺合在一起,以方言得名参内。

  如今,参内镇是安溪中心城区“东拓”的主战场,已形成“一核、二元、三高、四园、五区”格局,“一核”:城区核心;“二元”:新城建设、乡村振兴;“三高”:高铁、高速、高校;“四园”:溪禾山文化园、生态茶业庄园、岩岭文化公园、电商业直播园;“五区”:大白濑安置区、湾美商住新区、城镇化居住区、万达商业街区、卫浴产业园区。


构建乡村振兴新样板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前位筹划“四点一线”,将地理位置相连、环境基础扎实的参山村、田底村、岩前村、洋乌内村纳入乡村振兴动车站示范片,进行连片打造。田底村先后获评“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绿盈村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岩前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县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通过党建引领激活力、乡村自治换新貌、盘活资源抓发展等举措,全镇12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20万元以上,其中4个村超50万元、2个村超100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质和量”的双重突破。


古建之韵  林文强 摄


见证岁月  曾焕涛 摄


说古唱今  洪宗洲 摄


问天  林文强 摄


打造产城融合新高地


  聚焦民生关切,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抓实工程建设,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兴泉铁路、莆永高速、东三环穿城而过,岩岭、参岭、石狮岩隧道打通新城“脉络”,河滨北路、东二环、外环路、东西大道等纵横交错,铭选、参洋、西溪、罗内、浦口等大桥互通沿溪两岸,构建“四通八达”城市发展框架。

  新城建设紧紧围绕教育、卫生、托幼养老等公共服务抓短板补弱项,打造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站式教育模式;大力推动县中医院城东医院、闽南康复医院等医疗卫生项目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


激活茶旅资源新动能


  积极打造茶乡特色的城市会客厅,围绕“三茶”(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持续推动“产、销、科、研、旅”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绿色黄金、年年香生态茶园,培育名山名茶。探索与中茶所、中茶院、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创新直播电商营商模式,开展自媒体营销人才培训,提升茶产业数字化营销水平。

  大力培育支柱产业,推进海西茶机具产业园、闽台园茶科网、宝瑞文创产业园、兴林基业物流园等园区建设;特别是中国福茶数字产业园区落户参内镇,为推动“三茶统筹”发展、茶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产业基础。

  以乌龙集镇入选泉州市旅游特色街区为引领,整合4A级景区溪禾山铁观音文化园、茶博汇、茶学院、绿道北线、安溪普陀寺、年年香和绿色黄金庄园等茶旅资源,激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效应,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清新家园  林文强 摄


依山而居  许武 摄


四通八达  许武 摄


提升生态宜居新质效


  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好工地扬尘、工业废气、餐饮油烟等专项整治,有效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大力推行林长制、河长制,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林田水生态修复成果,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启动参林溪生态水系和河道治理工程,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项目,田底村“生物转盘+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被生态环境部列为优秀典型案例。大力实施造林绿化987亩、森林抚育3224亩、封山育林616亩,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


飞瀑泻玉  曾焕涛 摄


安溪龙王庙  邱太建 摄


檐趣  邱太建 摄


古建“万花筒”  邱太建 摄


茶乡“节节高”  李子宏 摄


连接未来  林文强 摄


乌龙集镇  王泽首 摄


宜居宜业 生态新城  王泽首 摄


野趣  林文强 摄


亲近自然  林文强 摄


古韵悠悠  许武 摄


古厝“悄悄话”  李子宏 摄


山水新城  许武 摄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