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天的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将自我的表达融入作品之中。这不仅是对当代摄影的要求,也是对整个当代艺术语境的要求。 ——黄紫白 《当海水交汇的时候》作品阐述 作品由图片摄影与两段短片组成,分别讲述了三段虚构的故事:陨石坠落至东北小城,人群的不同反应;一段被篡改的战争回忆录引发的记忆重现;一对新婚夫妻绝望的逃离之路。这三段故事之间只有隐约浮现的逻辑关联,更多的是我对世界的态度与看法还有情感连接。无论是极具破坏力无差别落下的“陨石”,还是无法指认的回忆中的“战争”“历史”与耗尽全力的“逃离”都将融于宇宙之中,一切的“发生”在宏大星系中不过一粒尘埃。 我尝试把自己对社会、历史、爱情的看法埋藏在以“纪实风格”为外衣的虚构作品中。陨石带来了不确定的危险,但仍让人趋之若鹜;危险已然过去的今天,这份平静下是否暗藏波澜;错综复杂的环境下,结为夫妇的青年男女逃避现实发生的一切,抱有最后一丝希望离开这片土地,连绵沙丘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作品命名的灵感源于雷蒙德·卡佛的诗歌《海水交汇的地方》。当海水交汇时,表面平静,而海底潜藏如谜。 记:您的毕业展作品《当海水交汇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开始构思的?他与你的人生阅历(包括阅读过的书籍、梦里的情节)都有怎样的联结? 黄:我的毕业论文是《“伪纪实”在当代摄影中的应用》,而毕业创作《当海水交汇的时候》也属于我的几个“伪纪实”创作之一。对这个概念产生兴趣是在2018年初,伪装在真实外衣下的艺术作品极大地吸引了我,例如美国艺术家艾伦·萨库拉的作品《民间航天故事》。先前的几组作品表现形式相对单一,完成度不高,而《当海水交汇的时候》构思于2018年年中,我想尝试一下多样的表现形式,在大背景大历史题材下进行私人的表述。 其中一幅与我人生阅历相关的作品是一张民航飞机的照片,拍摄灵感来源于某次国外的旅行。当时我正在公园休息,惬意的环境让我感到舒适,突然间,飞机的轰鸣声传来,一架正准备降落的军用飞机从我头顶掠过,飞机上的迷彩与巨大的轰鸣声完全打破了之前宁静的气氛。基于我记忆里的这个画面以及当时安全感不明朗的感受,我拍摄了很多凌驾于头顶之上的民用客机,希望造成一种错位的辨识感,让观者感同身受这样的压抑甚至是不安。 记:三段故事连接了你对世界的态度与看法,可以请你用具体事例谈谈是什么样的看法吗? 黄:第三部分,故事情节上是一对年轻男女,穿着婚纱,在沙漠中逃跑,他们坚信翻过沙丘就可以到达新的环境。但当他们爬到沙丘的顶峰时却发现对面只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他们无处可逃。对于这一部分,我希望观众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他们是逃婚也好,私奔也罢,皆有可能。我蕴藏在这个情节里的态度是:其实,我也想过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身边的世界,但当我付出一切后,往往并不能改变什么,常常因为诸如此类的感受,我感到无助。 在我一系列作品的最后一张,是一幅超大的星空,潜台词是:你虽然努力,但还是要面对失败,这让我感到无助。但是,我这一切的情感在宇宙面前只是一个光斑,相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又算得上什么呢? 记:您的作品风格一直都是将自己对社会、历史、爱情的看法埋藏在以“纪实风格”为外衣的虚构作品中,您比较关注哪一类的创作题材? 黄:摄影术诞生180年来,早已摆脱了单一“记录”的功能,它是一种表达。在20世纪,作为“记录”功能的摄影已经发展得足够完美,对今天的创作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将自我的表达融入作品之中,这个要求不仅是对当代摄影的要求,也是对整个当代艺术语境的要求。当摄影已经完成“记录”这一历史职能后,我的“伪纪实”创作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大家相信摄影是“真实”的,所以我利用了所谓的“真实”,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这对我来说,魅力极其之大。同时,创作“伪纪实”系列的艺术家不胜枚举,例如之前在厦门策划展览“虚构叙事的转向”的何伊宁,她通过八位年轻艺术家运用虚构叙事的创作方式来探讨虚构的可能性。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挑战了摄影的权威,也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