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图片故事 查看内容

火车上的中国人

2021-5-25 15:52/ 发布者: answer/ 查看: 1177/ 评论: 0/原作者: 摄影/王福春

  “火车是一个流动小社会,临时大家庭。”著名摄影家王福春拿着一台海鸥120相机,穿过拥挤嘈杂的绿皮车厢,用40余年的时间记录下中国铁路生态里有关人的生活群像。2021年3月13日,王福春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中国纪实摄影经典《火车上的中国人》,已成为绝响……

1998年,行驶在中国北方的火车上,乘客伸出头看窗外的风景。  王福春 摄



  《火车上的中国人》是王福春的代表作,曾经是一名铁道工人的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非凡的毅力,乘坐火车上千次,行程十多万公里,拍摄万余张底片。这些黑白纪实摄影反映了曾经的中国人旅途生活的真实瞬间,有些场景在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打麻将、集体做广播体操、带宠物上车……

  然而更多的则是温情脉脉的、令人们记忆犹新的场景——孩子送别亲人时的哭闹、站台上小贩的叫卖、情侣间的含情脉脉、车厢里的拥挤不堪。

  他的每张照片都是一幅别样的风景,百态人生在拥挤车厢里,演绎着一幕幕真实的生活,来自天南海北的人迅速熟络起来,生活临时交织在一起。丰富的影像呈现一种久违的浓烈的人际关系,展示一个流动的中国。

  看到这些照片,不少中国人多少都能产生一些共鸣。经历过绿皮火车年代的旅客,都曾在摇晃的车上与对座的陌生人相互打望。漫长的旅途中,人们寻找着各式各样打发时间的消遣和娱乐。狭窄的过道和床铺上,乘客们顶着满眼的疲惫,一站又一站地数着自己的目的地。人流拥挤的站台上,有人攀爬车窗,有人依依惜别。这些集结在车站与车厢里的情绪和行为,都被王福春用镜头记录下来,凝固成中国社会生活史的视觉记忆。

  王福春说,为了拍摄这些照片,他可以说成了铁路上的熟客。从西藏到新疆,从广州到四川,从北京到上海,几乎把能坐的火车都坐了个遍。他表示,火车就像是一个小社会,浓缩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最能反映中国40余年的变与不变。

  大半辈子投身铁路摄影,王福春有个习惯,有座也不坐,累了也不休息,在车里走上三五趟,就会被人误认小偷。他甚至常和真的小偷不期而遇,四目相对时,点头致意。请他设想一幅自画像,王福春说,最醒目的一定是那双“贼眼”:“练就贼心、贼胆、贼眼,拍贼好的照片”。

  那些年月,绿皮火车里超载着凡俗众生,为王福春打开了记录这一特殊流动公共空间的门。他一直坚持下来,用镜头送走了蒸汽机车、绿皮火车,见证了青藏线和大提速,留下无数能掀开纷纭人生故事的边角。所有这些记录,哪怕嘈杂、压抑、不那么雅观,都在历史翻页时成为陪衬,因合理而被部分公开,因真实而扣动人心。

  进入新世纪,中国铁路连续六次大提速,时速每小时由过去不到100公里提速200公里,京津高速每小时250公里,武广、京沪、京广、兰新高铁时速300多公里。列车变成了陆地航班,豪华的流动宾馆。笔记本电脑满车厢,上网聊天的,打游戏的,看电影的,听音乐的,炒股的,打电话的,玩微信的……人们的精神面容、穿着时尚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千次这样的列车旅程中,北至漠河,东到上海,西奔格尔木,南下广州,王福春痴迷于弥漫着喧哗躁动甚至鸡飞狗跳的故事场。多年后,时代的激昂标语已斑驳,而流动在狭小车厢、介于公私生活之间人性的暴露,情绪的淌露,各色人等与千千百情态却活在了王福春的底片里,集聚着重纪实的力量。“中国人的日子就是这样一点点过来的。”王福春说,“我很庆幸自己一拿起相机就坐着大提速的时代火车一路走来,拍下了火车上中国人的千姿百态,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铁路飞速发展的巨变。”

1992年,从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开往古莲的列车上,各自占了一张长椅睡觉的男女青年。  王福春 摄


1994年,哈尔滨站。这是中国人上火车最常见的一幕,各色的人、各样的行李都在列车检票后如潮般涌向车门。  王福春 摄


1994年,从北京开往沈阳的列车上,为打发时间,乘客们组了一桌临时牌局。说笑中输输赢赢,不觉得半天过去,车又穿过一个省。  王福春 摄


1994年,从沈阳开往大连的火车上。在卧铺车厢的这位西装男士,正用大哥大联系生意。顺着“大哥大”往下看,手腕上带着手表;袖口缝着的商标西装,彰显出主人的“名牌”品位。那时候的火车上,允许吸烟。  王福春 摄


1995年,齐齐哈尔——北京。在宠物狗旁吃方便面的女青年。  王福春 摄


1995年7月,从武汉开往南宁的一趟超员列车上,门头角落里,一个五六岁小女孩光着膀子,满身汗泥,站着睡着了。  王福春 摄


1995年,西安-西宁,无法下车的乘客在向火车站内的沿线商贩购买商品。  王福春 摄



1994年,西宁站。从车门无法上车的人们干脆从车窗爬进去。  王福春 摄


1996年,从广州开往成都的列车上,卧铺车厢内一位女青年坐在中铺拉起了二胡,她的自娱自乐吸引了上铺和下铺的青年男女的关注。  王福春 摄


2010年,北京——沈阳。一位小伙子带着眼罩入睡。  王福春 摄


2007年,在列车站台上,更新换代的列车采用封闭式的车窗,送别的亲人通过手机通话依依不舍地道别。  王福春 摄


1999年,北京-乌鲁木齐。随着车厢内音乐的响起,第一节,伸展运动,预备,起。  王福春 摄


2010年,北京到上海的高铁,可以旋转座位方向的设计,方便了亲友们的交流。  王福春 摄


2011年,北京到上海京沪高铁商务列车,人们随身携带电脑。  王福春 摄


2010年,上海到北京的列车,一名女子利用闲暇时间做面膜。  王福春 摄


2012年,宜昌——汉口。孩子们人手一个iPad,场面极其壮观。  王福春 摄



  “我这人活的比较简单,头脑也简单,除了摄影以外什么都不想, 所以摄影成了我一生的致爱,付出代价也大。我的肋骨曾两次骨折,左腿胫骨骨折,三九天掉进松花江,掉进镜泊湖,坐汽车掉进兴凯湖,几次大难不死。” ——王福春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开往南宁的列车上,一个民工的五六岁女儿光着膀子,满身汗泥站在车门头睡着了。足足有五六分钟,我按不下快门,不能给她帮助,我内心十分难受自责。就在快门释放的一瞬间,我的心被刺痛了,忆起了自己苦难的童年……”——王福春




■ 关于摄影师/Photographer


王福春(1943—2021)

  

  著名摄影家,第十七届全国影展金牌获得者,第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拍有《火车上的中国人》《中国蒸汽机车》《黑土地》《东北人家》《东北人》《东北虎》《地铁里的中国人》《天路藏人》《中国人影像》等摄影专题。多次赴丹麦、法国、巴西、意大利、英国、俄罗斯、美国、荷兰等国家参加摄影展和画廊展。2014年,凭借其作品《火车上的中国人》,被IPA评为全亚洲最具影响力的30位摄影师。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